半岛官网入口竞技运动的好处运动竞赛是运动选手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照统一的规则进行的竞技较量,由组织比赛和参加比赛两大部分组成。竞技参赛是竞技体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具有鲜明独立性的重要范畴。
竞技参赛学即是指导教练员、运动员成功参加比赛的理论。竞技参赛理论随着运动员参加竞赛的实践而发端,随着运动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发展。竞技参赛理论体系的建设经历了多年的滞后,在我国竞技体育学者共同的努力下,近年来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竞技参赛原则是竞技参赛理论体系中极为重要的核心构成,对竞技参赛实践有着方向性的指导作用。本文的研究任务即为科学地确立竞技参赛原则,构建完整的竞技参赛原则体系。
1.1 竞技参赛原则释义 参赛者在参加运动竞赛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称为竞技参赛原则。竞技参赛原则对于竞技参赛活动的方式方法予以指导和规范,告诉参赛者在竞技参赛活动中如何思考,如何操作,能够取得理想的参赛效果。
科学的正确的竞技参赛原则应该是竞技参赛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应该是竞技参赛普遍经验的概括和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
1.2 竞技参赛活动的客观规律 为了科学地确立能够反映竞技参赛活动客观规律的参赛原则,首先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竞技参赛活动中,比赛结果的决定因素以及运动员竞技状态变化、竞技能力表现的规律。这些规律包括:
2)运动员参赛结果由运动员自身表现的竞技水平、竞技对手表现的竞技水平以及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三方面因素所决定。其中,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创造运动成绩的核心内因;
5)在适宜的比赛环境中,运动员可高度动员其心理与生理系统,充分发挥和表现出在训练中已经获得的运动竞技能力;
竞技参赛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应该深刻认识竞技参赛规律,严格遵循竞技参赛规律去组织自己的竞技参赛活动,才有可能取得竞技参赛工作的成功;而任何违背竞技参赛规律的认识和做法,都必然会受到竞技参赛规律的惩罚,甚至付出巨大的代价。
依据竞技参赛规律确定竞技参赛的基本原则,用以指导我们的竞技参赛活动,就能够更成功地参加比赛,取得理想的比赛成绩。
1.3 竞技参赛原则体系及其构建 特定行为原则的设立应能对该行为主体的行为提供积极的指导,特定行为原则体系的构建则应能为该行为主体的特定行为提供全面的、完整的理论指导。竞技参赛原则体系的构建应该能够完成这一要求,为竞技比赛的参赛者的参赛行为提供全面的、完整的理论指导。
竞技比赛参赛者的参赛行为应该努力实现两项基本的要求。一是必须符合竞技场上的行为规范,二是要力求获得满意的竞技表现。对应上述两项基本要求,我们将竞技参赛原则分为指导参赛者行为规范和指导参赛者获得理想竞技表现的两组原则。
为了指导参赛者的行为符合竞技场上的行为规范,提出的原则有诚信参赛原则、遵规守纪参赛原则、积极进取争胜求优原则及慎对伤病参赛原则;为了指导参赛者能够获得满意的竞技表现,提出的原则有适宜参赛目标原则、竞技状态调控优先原则、竞技能力优化组合原则、冗余备赛原则以及因势应变参赛原则。这样9项原则即组成了竞技参赛基本原则的理论体系,各项具体的参赛原则分别在准备比赛和参加比赛的不同方面,对参赛者给予正确的指导(表1)。
2.1.1 诚信参赛原则释义 诚信参赛原则是指,参赛者应以诚信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参与比赛活动的原则。诚信参赛包括:符合参赛资格规定以及依靠正当的竞技行为获得真实的参赛成绩这样两个方面。
2.1.1.1 符合参赛资格规定 运动竞赛是按不同群体分别组织举行的。为此,各种比赛的规程中都对参赛者的资格做出了相关的规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体重、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以及不同健康状况的运动员都应分别参加符合自身条件的相应组别、级别的比赛,采用不正当的手段,以男充女、以大充小或以小充大、以重充轻,或冒充其他地域、单位的成员,特别是健全人假冒残疾人参加比赛,都是极不道德的行为。
包括提倡科学营养,拒绝违禁药品;坚持诚信竞技,拒绝串通假赛;尊重每一个参赛者,不得蓄意伤害竞技对手等等。只有依靠正当的竞技行为获得的参赛成绩才是线诚信参赛原则的科学依据
2.1.2.1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态度 人是具有高度社会性的高级生物,人类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存在于一切社会活动之中。良好的人际联系是成功组织健康进步的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诚信,则是建立良好人际联系的重要前提。对于竞技比赛这一具有巨大影响的社会活动来说,“诚信”的价值就更加突出。在比赛结果产生的强烈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的面前,运动员必须时刻牢记,诚信是做人的基本态度,也是运动员健康竞技生涯的立身之本。
2.1.2.2 公平竞争是运动竞赛的生命 现代竞技体育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内容,它的价值,既存在于运动竞技的高观赏性,也存在于其公平竞争这一现念的充分体现。
在形形的社会活动中,人们又给予运动竞技以特殊的关注,认为它是“费尔普赖”的典范。这就更加激励运动竞技界应该科学地制定出比赛的规则,并严格地按照规则组织比赛,确保所有运动员公平地参与竞技。公平竞争是运动竞赛的生命,是竞技体育本质属性的体现,是竞技体育健康发展的需要。
2.1.3 诚信参赛原则在竞技参赛过程中的应用 假资格和假成绩是竞技体育中的两大公害,贯彻诚信参赛原则,必须坚决反对假资格和假成绩。
2.1.3.1 规范和弘扬体育道德 要规范体育道德标准,让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明确,应该怎样做,不要怎样做。每次重赛开始时的运动员宣誓和裁判员宣誓是对竞技者进行参赛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加强体育道德教育,引导所有竞技者加强道德自律,提高道德修养。要严格执行奖罚制度,弘扬赛场正气。
2.1.3.2 健全法制保障体系,大力加强法制教育坚持诚信参赛原则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制体系为诚信参赛者提供法制保障,对蓄意造假、坑蒙拐骗者给予法律的惩处。为此,要完善竞技体育有关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
进一步健全并严格实施比赛组织管理的有关制度,包括:组织制度、检查制度、监督制度、处罚制度等等。比赛中要更好地发挥裁判委员会、仲裁委员会的作用。
2.2.1 严格遵守规则规程参赛原则释义 遵规守纪参赛原则即是指竞技者在参赛过程中的一切言行均应严格遵守该项目的比赛规则和具体赛事的竞赛规程有关规定的原则。
比赛规则规范着比赛进行的方式和比赛结果的裁决,竞赛规程明确了具体赛事的组织和管理要求。规则和规程就是比赛组织实施的基本法规,是判定参赛者参赛行为是否适当的权威准则,是决定比赛结果的公认标尺,任何比赛的参赛者都必须严格遵守,比赛行为才能在法治的轨道上顺利完成。
2.2.2.1 比赛规则和竞赛规程是竞技者必须遵守的行为法则 比赛规则和竞赛规程的制定和践行是竞赛得以组织进行的基本保障,是所有竞技者必须遵守的行为法则。
比赛要顺利进行,必须有相应的规范;比赛要分出胜负,要排列名次,必须有所依据;比赛难免会有对抗、冲突,此时需要裁判员实施裁决,必须要有标尺。比赛规则和竞赛规程就是规范,就是依据,就是标尺。每一个赛事在哪里比赛,什么时候比赛,谁可以参加,怎样进行,发生纠纷和争议怎样裁定,诸此种种,都需要依据规则和规程予以解决,所有参赛者都必须严格遵守比赛规则和竞赛规程参加比赛。
保障公平竞争是组织比赛的核心要求,比赛规则和竞赛规程则为公平竞争的实施提供着基本的保障。竞赛规程的有关规定对诚信和守纪律的参赛者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而对不遵守规程的参赛者,则给予制约。比赛中违反规程的参赛者,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冒充女性的男运动员、隐瞒真实年龄的选手,均应被取消参赛资格;服用违禁药物者、一经查出即取消比赛成绩并定期或终生禁赛,有的还要负刑事责任。
比赛规则为所有参赛者在同等的参赛条件下进行竞技较量提供保障。不遵守规则会受到处罚,如径赛选手起跑抢跑,举重运动员试举超时,足球运动员以手或臂触球,排球运动员触网,都会受到裁判员判罚。
2.2.3.1 认真学习领会比赛规则和竞赛规程 为了在比赛中能够严格遵守比赛规则和竞赛规程,重要的前提就是首先要认真学习和领会规则和规程。只有准确理解了有关规则和规程的内容,才有可能按照这些规定去做。
许多项目的比赛规则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作出修改,这就更加要求竞技者及时学习掌握新规则的内容,并及早按照新规则的要求,调整训练计划,学习和熟练新技术、新战术,以求在按照新规则进行的比赛中占得先机。
2.2.3.2 树立在赛场上绝对服从裁判的理念 人们制定的任何比赛规则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合理,不同的参赛者对同一条规则的理解也常常会有细微的差别,在赛场上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段比赛过程也常常会有着不同的判断,因此,在比赛中,裁判员和参赛各方选手对于比赛场景的判断都未必完全一致,极易引发歧义和争执。在这种时刻,必须牢固树立绝对服从裁判的理念,无条件地执行裁判员的裁决。
当然,裁判员的裁决也并非永远正确,为了保护竞技者的正当权益,许多赛事的竞赛规程中对于参赛者的申诉、、复议也做了相应的规定。参赛者对裁判员的裁决有异议时,可以通过正常途径提出交涉。
2.3.1 积极进取争胜求优原则释义 积极进取争胜求优原则是指,参赛者在比赛中应努力拼搏,团结协作,力争参赛胜利或表现出个人或团队所能够达到的最佳竞技水平或取得理想名次的参赛原则。
竞争求胜是竞技体育参赛者永恒的追求。现代竞技赛场上,比赛胜负的确定往往只在毫厘之间,优秀选手稍有松懈,常常就会被对手超过;同时,运动员的训练状态也在不断变化,任何优秀选手也不可能永远总是“最佳”。因此,冠军们在赛场上必须始终兢兢业业、认真参赛,永远保持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
对于大多数参赛者来说,因为实力有明显差距而根本没有可能进入前三名获得奖牌,但他们同样应该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参加比赛,同样需要顽强拼搏,去争取尽可能好的参赛成绩。即使仅仅比前此的水平快了1 s、远了1 cm、多得到0.1分,或者名次排位前提了1位,都是可喜的进步,都是刻苦训练的成果。
2.3.2.1 进取精神是竞技运动持续发展的需要 更快、更高、更强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理念。自现代竞技运动诞生以来,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在不断地提高。1896年第1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男子100 m跑冠军的成绩是11.2 s,而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上牙买加人博尔特只用时9.68 s,便跑完了100 m。几十年前,体操选手以能够作出空翻而令人惊奇,今天他们已经在空翻两周的同时,还要完成1080。的转体。竞技选手们对更高水平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而且还会继续提高下去。竞技运动水平每一点一滴的提高,都离不开人类永无止境的进取精神的鼓舞与导引。进取精神是竞技运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2.3.2.2 进取精神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竞技体育有着重要的现代社会价值,在为人们提供高水平、高品位的竞技欣赏的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无论对竞技者,还是对观赏者,都会从中获得教益、增长知识、锻炼才干、促进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竞技活动的过程直接锻炼和提高着竞技者的竞争意识、发展意识、诚信意识、奋斗意识以及协作意识,观众也会从中看到榜样,受到感染。其中,进取理念和拼搏精神更充分地体现着竞技运动的内涵,展现着竞技运动的魅力。进取精神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竞技者,充满活力、精彩激越的竞技行为,将会有力地推动竞技体育活动更好地发挥包括其教育功能在内的多元社会效益。
2.3.3.1 全过程、全方位地培养竞技者的进取拼搏精神对运动员进取精神、拼搏精神的培养要在运动员竞技生涯的各个阶段,在各种不同的境况下,全过程、全方位地进行。从运动员培养的基础训练阶段起,就需要树立进取意识,为攀登竞技运动高峰而刻苦训练;把“进取”、“拼搏”作为从事竞技体育事业终生坚守的信条。
2.3.3.2 不断给予参赛者积极向上的动机激励 现代高水平竞技运动要求它的参加者多年坚持系统的刻苦训练,承受巨大的心理负荷与生理负荷。而且,在多年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还会不断地受到内外环境多种因素的干扰,包括伤病的产生,竞技水平发展暂时的停滞,对成就的自满,不良人际关系的牵制以及其他各种社会的、心理的和生物的问题的出现,都会使运动员感到困惑,降低信心,失去兴趣。因此,就需要从运动员自身和外部不断地激励运动员保持良好的动机,始终对训练的前景充满信心,不断地感受到阶段性成就的喜悦,并继续树立新的训练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自觉地进行年复一年艰苦单调的训练,并从中获得乐趣和满足,一步步走向竞技生涯的高峰。
2.4.1 慎对伤病参赛原则释义 慎对伤病参赛原则是指,参赛者在备赛和参赛过程中,应注意保护自己的健康,当备赛和参赛过程中运动员出现伤病时,需谨慎地处理好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伤病与参赛关系的原则。
竞技体育巨大的示范意义,能够把众多青少年吸引到体育运动中来,为塑造健康的体魄和丰富多彩的人生而参加锻炼、享受竞技;但同时,社会对竞技运动水平不断提高的期待,运动竞技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剧,使得竞技选手面对着体能极限的挑战、复杂技巧的磨砺、唯美展示的追求,必须常年从事艰苦的训练。在这一过程中,很可能会使得从训者的机体被过度动员,并造成运动性伤病的发生。
在运动员带有伤病面对比赛时,应全面考量伤病的程度、比赛的价值、比赛可能对伤病变化的影响,做出是否参赛和怎样参赛的决策。成功地解决好这一矛盾,是科学地组织备赛和参赛活动的重要课题。
2.4.2.1 促进运动员健康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职责体育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人的健康发展是体育运动的一项根本宗旨。违背体育运动根本宗旨、损害运动员健康的要求和行为都是应该反对和防止的。运动性伤病发生的概率很高,当运动员身患伤病面对比赛时,就要对伤病的程度和比赛可能对伤病带来的影响进行客观的分析,不应参加会导致运动员伤病明显加重的赛事。
2.4.2.2 健康的身体是保持系统训练并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基础 运动员保持健康的身体至关重要。有了健康的身体,运动员才能坚持严密计划的系统训练,才能承受高质量的训练负荷,才能一步步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竞技能力水平,才能在各种条件的比赛中表现出自己具有的竞技水平。而如果运动员患病,或者长期承受着运动创伤的困扰,那么,再好的训练计划也无法实施,再大的竞技潜力也无从发挥,再美好的奋斗目标也无法实现。
2.4.3.1 区别对待,处理好参赛与伤病的矛盾 运动员带着伤病面对比赛时,要对各方面的情况做全面的分析,客观地权衡利弊,选择正确的决策。既要珍惜运动员参赛、创造优异成绩的机会,又必须珍爱运动员的健康,因此,应区分不同情况分别作出不同的抉择。
如果已经清晰地断定继续训练和参赛,将会明显地加重运动员的伤病,则应该停止训练和参赛;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世锦赛等重大赛事的机遇非常珍贵,如果运动员的伤病不是非常严重,对运动员赛场表现只有局部的影响,赛后也不会明显加重,则可在严密的医学观察下谨慎参赛;面对一般赛事,运动员有着更大的选择余地。在确定不会使运动员的伤病加重的情况下,可以参加比赛。
2.4.3.2 与医生密切配合 在处理训练竞赛与伤病的关系过程中,要与医生密切配合。应建立医生核准制度,在运动员伤病后是否可以参加训练和比赛这一问题上,赋予医生相应的权限。管理人员和教练员要尊重专业医生的诊断结果,与医生充分交换意见,以作出实事求是的正确决策。
3.1.1 适宜参赛目标原则释义 适宜参赛目标原则是指,参赛者在比赛前应根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现实状态、竞技潜力,对手实力以及比赛档次、比赛环境等影响因素科学制定运动员参赛目标的原则。
竞技参赛的直接目标是取得满意的比赛成绩。运动员比赛的成绩,即参赛的结果,包括参赛者在比赛中所获得的名次以及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两个部分。参赛目标也应该包括名次目标和竞技水平目标两个部分。
竞技名次指标可以非常具体,如夺取金牌(第1名);也可以定在一个区间之中,如争取第6~8名。竞技水平目标依不同的项目而有所不同。可测量类项群对于运动员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可以做出准确的测量,如抓举160kg,撑杆跳高6.05 m,男子10 m气射击60发566环等等,但对得分类、命中类等项目来说,则难以定量地进行评定,需要依据多项指标做出综合评定。
参赛目标的确定对于运动员参赛的准备和参赛的行为有着导向性的意义。适宜的参赛目标可对参赛者提供积极的心理导向,可导引参赛者科学地进行训练周期的设计,组织好参赛周期的运行,有助于参赛者正确地选择参赛战术,并准确地组织实施。过高过低的参赛目标都不利于参赛的准备和参赛的实施。
工作目标的确立,对于工作整体的运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依实现预定目标的需要,组织实施整个工作过程,即实施目标控制,为成功地进行社会实践所必须。同样的,建立科学的适宜的参赛目标也是保证运动训练和竞技参赛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环节。
运动员参加不同赛事的目的与任务常有不同,参加竞技性比赛时要力求获得满意的成绩,参加训练性比赛的任务是培养运动员专项所需的综合能力或提高训练强度,参加检查性比赛的任务是检查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与稳定性水平,专项素质发展情况,阵容安排的适宜度,战术设计的价值和配合的熟练程度,参加适应性比赛的任务是提高运动员对重要比赛的场地、气候、对手、观众及裁判等各方面条件的适应能力,具体的参赛目标都应与各自的目的任务相对应。训练的内容、方法、负荷、安排都依不同的参赛目标而做出设计和调整(表2)。
3.1.2.2 目标适宜度对备赛与参赛行为的影响 参赛目标的适宜度对备赛行为与参赛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适宜参赛目标的导引下,训练的内容、负荷、方法、安排更易于符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有助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更快提高,有助于运动员在比赛中更充分地发挥和表现出在训练中所获得的竞技能力。
3.1.3.1 制定适宜参赛目标的操作要点 首先要注意全面收集有关信息,为制定适宜的参赛目标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对确定参赛目标的各个因素作出综合的分析,客观评价并比较自己与对手临赛的竞技状态;确定经过努力有较大概率可能实现的参赛目标,同时应注意适当留有余地。
3.1.3.2 认识竞技参赛目标的弹性特征 在一个综合性的大型比赛中,影响运动员比赛结果的因素很多。对任何一个参赛者来说,其中都有一些因素都是无法控制的,如对手竞技水平的变化,裁判的执法行为等等。而受许多非可控因素影响的事件结果当然也很难在事先对之做出准确的预测。所以,主观地硬性要求运动员在比赛中一定要得第一或者第二,常常会干扰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正常发挥,所要求必须完成的指标也常常难以完全实现。
因此,设立竞技目标,特别是名次目标时,正确的做法是定在一个适宜的弹性区间。将经过艰苦的努力有较大可能完成的弹性区间目标定为参赛目标,既能对参赛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又为非可控因素的干扰留下了调节的空间。如力求取得6~10块奖牌;或“保三争二”等。
参赛选手自身的竞技能力及赛中的发挥状况基本上是可控的。而这两个因素对比赛中竞技水平影响的权重大于对比赛名次影响的权重。因此,为运动员建立竞技水平目标可比名次目标更为明确。
3.2.1 竞技状态调控优先原则释义 竞技状态调控优先原则是指,在赛前训练中教练员、运动员要特别重视优先考虑力求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处于最佳竞技状态的原则。
在赛前训练中,将竞技状态调控问题置于优先地位是相对于竞技能力的发展而言的。竞技能力的发展与竞技能力的表现是运动员训练和参赛的两大主题。在一般情况下,训练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而参赛的主要任务则在于表现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因此,在参赛的准备和参赛的过程中,一切行为均应服务于这一主要任务的实现。能否将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调控至理想状态,即是能否实现其竞技能力充分表现的关键所在。
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即准备和参加比赛所具有的竞技能力状态,是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的。如果运动员临赛时处于不佳的状态,训练中的一切努力,训练中运动员所发展的竞技能力,都得不到充分的展现和发挥。因此,在准备参赛,特别是准备参加重赛的过程中,一定要坚定地把竞技状态调控问题置于优先地位。在直接参赛过程中,更是一切都要根据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的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
3.2.2.1 把握竞技状态变化规律的必要性 竞技状态即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持有状态。运动员通过遗传、训练和生活等不同途径所发展和获得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知识能力构成了其综合的竞技能力状态,在训练中,可以称为训练状态;在赛前,可以称为准备状态;在比赛中表现出来即为竞技状态。
运动员的训练状态,或称竞技状态,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处于良好的、最佳的竞技状态时,能够充分地表现其出在训练中所获得的全部竞技能力;而处于不佳的,甚至最差的竞技状态时,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就会明显地低于其正常的水平。每个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变化都有其特定的规律,了解、认识运动员竞技状态变化的特有规律,及时地对运动员训练状态或竞技状态做出科学的诊断,是顺利组织训练、科学安排负荷、成功参加比赛的重要前提。
3.2.2.2 调控运动员竞技状态高峰出现时刻的重要性运动员训练的最终成果集中地体现于其参赛的成绩之中。运动员在训练中可能会有惊人的表现,例如,跳高运动员可能在训练中跳过超过记录的高度,但那是不能够被承认的。举重、射击等许多项目的国际联合会都明确规定,只有在特许的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才有被承认为相应层级记录的可能。
重要比赛通常都会提前确定比赛的日程安排,因此,教练员及其训练团队应依据运动员竞技状态变化的规律,科学调控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使其竞技状态的高峰出现于重要的比赛日,以获得理想的参赛成绩。
3.2.3.1 准确把握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变化规律 为了能够对于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实施有效的调控,首先就必须准确地把握运动员竞技状态变化的规律。认真地总结运动员训练、参赛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并借助于科学家们的通力协作,运用多学科的测试仪器和手段,清晰地认识,进而准确地把握运动员竞技状态变化的规律,为对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实施科学的调控提供科学的依据。
3.2.3.2 及时准确地进行运动员竞技状态诊断 无论是对运动员竞技状态变化规律的认识与把握,还是对运动员竞技状态的有效调控,都是以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的科学诊断为基础的。对运动员现实状态的诊断,应列入训练计划,系列地组织实施,这是对运动员竞技状态实施有效调控的重要前提。
3.2.3.3 注意峰前状态的评定与把握 研究运动员竞技状态高峰前1~2周的竞技状态,对于准确把握运动员竞技状态变化的进程,实现竞技状态高峰与预定大赛日期准确地契合,有着重要的意义。顾季青(2007)将竞技状态高峰前1~2周的竞技状态称为“峰前状态”,对之进行的专门研究表明,认识运动员峰前状态的竞技特征,并成功地引导运动员在赛前相应时段稳定地进入并保持在适宜的峰前状态之中,可有效地提高运动员在主要比赛中表现出高峰状态的概率(图1)。
3.3.1 竞技能力优化组合原则释义 优化组合原则是指,赛前安排中要有计划地把平时训练中分散地、逐一地培养发展的各种子能力有机地组合起来,更好地参与竞技的原则。
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主观条件或称自身才能,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以及知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任何运动项目、任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都是由这5个要素,或称5种子能力所构成的,都应该从这5个方面去认识、发展和评价自己的竞技能力(表3),但在比赛中,则须同步地、综合地、完整地展现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3.3.2.1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 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与知识能力依特定的结构特征组合而成运动员综合的竞技能力。依据运动员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的具体特性与功能建立的反映竞技能力构成共性的模型,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概括、归纳或抽象。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反映着竞技能力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本质特性。
用于表达运动员竞技能力各要素协调和全面发展的“木桶理论”。要求人们在训练中通过“补短”,注意保持不同竞技能力之间的相对均衡。而“积木模型”,则揭示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普遍存在的非衡状态,同时也描述了通过训练主动地加强优势要素,实现对弱势要素在一定范围内的补偿,从而使整体竞技能力仍然处于较高水平的可能。这两个模型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观察竞技能力的结构特征,用不同的图象展示竞技能力结构中各子能力之间的不同联系,互为补充,共同反映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存在和运动状态。
二者组合而成的“双子模型”形象地展示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特征,用多向的视角去解读运动员竞技能力各个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根据运动员在特定阶段、特定时刻竞技能力结构的不同特征,可以有选择地确定训练的主攻方向,决定集中时间和精力“扬长”,还是“补短”,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以求高效益地改善和发展运动员总体的竞技水平。
3.3.2.2 运动员竞技能力分解训练的必要性 运动员参赛时展现的是完整的竞技能力,在准备和参加每一次重要比赛的训练周期中,最终也都把形成和加强综合的专项竞技能力作为重要的训练目标。但是,却不应该在训练活动的全过程中,只安排综合的、完整的专项训练。不能设想,体操运动员天天只练完整的单杠或自由操套路;篮球运动员一进训练馆就分成两队计时比赛。竞技运动训练的普遍实践证明,“比赛实战”是训练的最终目标,运动训练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从实战出发”,实战或模拟实战的训练在全部训练活动中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却不能只是安排“实战”。完整训练法和分解训练法都是常用的训练方法。
无论是运动员的技能训练、体能训练,还是运动团队的战术能力训练,都需要运用和安排分解训练。只有在分别掌握了各个动作环节基本技术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完成完整的技战术练习。正如花样滑冰选手,如果不能顺利地完成变向滑行、点冰跳转等具体动作的基本技术,就无法完成完整套路的演练;排球运动员则必须掌握好垫球、传球、扣球、发球等基本技术,才有可能与队友一起进行完整的实战战术训练。许多案例都有力地说明,运用分解训练法有利于逐一地解决每一个技战术训练任务,并可集中精力完成专门的训练任务。
分解训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无论从训练时间’的安排,还是运动员运动能量的付出等不同的视角去衡量,通都常会占较大的比重。
3.3.2.3 竞技实战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组合状态的要求如前所述,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会安排相应比例的时间和负荷,运用分解训练法逐一地解决不同的体能、技能或战术能力训练任务,但参赛时展现的却是综合的完整的竞技能力。在准备和参加每一次重要比赛的训练周期中,最终都把形成和加强综合的专项竞技能力作为重要的训练目标。因此,离比赛的时间越近,训练的专项化程度就越高,训练内容的综合性程度也就越高。要把长时间训练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各种竞技能力有机地组合到一起,最后更好地做到在专项比赛完整的演练中,同步地成功展示出各种竞技子能力的发展水平。
3.3.3.1 准确把握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 每个项目的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都具有一般性的特征,而每个运动项目定的群体(如优秀选手或初学者)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也各有相应的结构模型特征,每个运动员又有自己个体的竞技能力结构特征。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越贴近于合理、适宜的结构模型,就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所拥有的竞技能力,形成优化的竞技能力组合。
不同项群运动员的主导竞技能力有着明显的区别。如体能发展水平对大多数田径、游泳、自行车、举重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表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技术发展水平与战术配合水平则在篮球、足球、冰球等集体直接对抗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组合中居于主导性的地位。
同一竞技项目的不同选手,或同一选手在不同发展阶段,其竞技能力也各有不同的结构特点。在同为世界一流的中国男子乒乓球选手中,马琳打得巧,王励勤力量大,反手的直板横打是王皓的重要得分技术,全面、稳定则是马龙鲜明的技战术风格。运动员应准确把握项目竞技特征和自身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训练中扬长补短,比赛中扬长避短,以夺取更好的赛绩。
3.3.3.2 不同训练中综合训练与分解训练的安排特点综合的完整训练与定向的分解训练都为发展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所必需。因此,在日常训练过程中处理好综合训练与分解训练的关系即至关重要。认真地选择进行分解训练和综合训练的时机,安排好二者的训练比例,采取有效的训练方法等等,都是训练和备赛中要认线 冗余备赛原则释义 冗余备赛原则即是指,赛前准备工作中,在参赛方案、参赛选手、器材设备、时间安排等各个有关方面做好必要备份,以保障参赛顺利进行的原则。
冗,闲散的、繁忙的、多余的之意。冗余,原是一个工程学中使用的概念,指重复配置系统的一些部件。当系统发生故障时,冗余配置的部件介入并承担故障部件的工作,由此减少系统的故障时间。近年来,“冗余”一词逐渐被引人多个领域,广泛应用于工作中为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而预先专门准备的重复配置。例如,我国航天飞船发射中各子系统就都配置了大量的冗余备份。冗余原则要求凡事都多预留一些备份,宁可备而无用,而不能在需要时无所准备。力求在发生事先未曾预料到的事件时伸缩自如,游刃有余。这一认知应该成为竞技参赛工作中的重要理念。
3.4.2.1 “有备无患”、“留有余地”的管理理念现代管理理念要求人们在一项工程的准备工作中,充分考虑在工程进行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包括那些“小概率事件”,进而对这些情况或事件可能带来的问题作出充分预测,有针对性地设计好应对预案,并从各个有关方面做好准备。无论是人员备份、物质备份,还是工作计划、应对方案等软件的备份,都应“留有余地”。
运动竞赛的结果受着运动员自身、竞技对手、比赛环境和条件、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参赛者来说,其中许多因素都是难以完全控制的,如直接对抗性项目竞技对手的战术运用等;还有一些因素则完全是非可控的,如赛地气候的突然变化、竞赛器材在运输途中的意外遗失等等。面对这些偶况,“冗余备份”就会发挥出重要的效用。显然,在竞技参赛活动中,强化“有备恐”、“留有余地”的管理理念,贯彻“冗余备赛原则”是十分必要的。
3.4.2.2 竞技比赛中的多种备份需要 竞技比赛中有多种冗余备份的需要:包括参赛方案的备份需要,参赛运动员的备份需要,参赛器物的备份需要等等。表4列出了中国国家射击队女子参赛选手所需器材和工具。
3.4.3.1 对竞技比赛的复杂性和突变性应有充分的认识和估计 影响竞技比赛结果的主客观因素变数众多,运动员以及参赛团队的所有成员都应对竞技比赛的复杂性和突变性有充分的认识。只有如此,才能够不存侥幸,将参赛的成功建立在自身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这里,特别要对于那些出现可能性很低的“小概率事件”给予高度重视,在参赛方案、参赛队员、物质器材等方面冗余备赛、留有余地,才能做到有备无患,为成功参赛提供可靠的支持。
3.4.3.2 高度重视竞技信息的收集和解析 对于已有多次参赛经历的运动员或参赛团队来说,如何备赛、在哪些方面需要做好冗余备份,通常都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起了冗余备赛的常规。但同时还要注意,每场比赛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无论是自身的临赛状态、对手的临赛状态、以及赛地赛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都在不断地变化,因此,及时收集现实的竞技信息,对未来比赛的进程会有更为准确的预想,可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冗余备份。
3.4.3.3 有重点地全面做好冗余准备 冗余备赛要全面,也要有重点。对于任何竞技项目来说,参赛方案、参赛选手、器材物品的备份需要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不同的竞技项目各有不同的重点。各个项目的参赛者都应对其备赛重点给予更高的重视,并预留出足够的备份。例如,直接对抗的各种球类项目要预先做好多种战术方案,举重教练员、运动员应对根据赛场比赛进程调整“要把重量”做好多种准备,射击射箭、冰雪运动和船艇、自行车等项目则要特别注意检查器材、装备,并准备好必要的备份。
3.4.4.4 冗余备份的适量把握 冗余备份要充分,确保必要时用得上,足够用;但也并非越多越好,要把握适量。因为,任何冗余都是要花费成本的。制定与该次比赛毫无关联的参赛预案会不必要地耗费精力,水平太低的后备队员会浪费宝贵的参赛名额,完全没有可能使用的器材装备占据着运输和存放的空间。一般来说,冗余量的大小与赛事的重要程度、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对参赛结果影响的大小密切相关。
3.5.1 因势应变参赛原则释义 因势应变参赛原则是指,面对比赛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相应调整参赛行为,以利获得理想比赛结果的参赛原则。
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是竞技比赛的重要特征之一,而比赛过程的多变性正是导致比赛结果不确定性的重要原因。任何一个参赛者(队),无论在赛前做了多么充分的信息收集,做了多少备战预案,在比赛中都难以避免地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的情况,都难以确保全部的比赛过程会一丝不差地按照预定的方案去进行。参赛者在这种情况下,不应死板地固守赛前预定的计划和方案,而应准确地审时度势、及时地做出调整,才能获得比赛的成功。
3.5.2.1 运动竞技结果影响因素的多元性 任何一个竞技项目比赛的运动成绩,不论是竞技水平,还是比赛名次,都是由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以及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这三方面因素所决定的,其中,运动员自身与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都决定于他们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及在比赛中的发挥程度;而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则包含着竞赛规则、评定手段及裁判员的道德与业务水平三个方面(图2)。比赛过程中,这三个因素的状况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运动员必须随之调整自己的参赛行为,才可能取得理想的参赛结果。
3.5.2.2 动竞技态势的变异性 在赛前备战和竞技比赛过程中,参赛者自身与参赛对手竞技能力的状态有起有伏;比赛中的竞技表现时好时差;偶然的机遇,突发的转化,都会时常出现。构成运动员总体竞技能力的体、技、战、心、知5种子能力无论其变异程度大小,都会对运动员的竞技表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赛前确定的参赛方案,常常在参赛过程中不可能得到完全的实施。这时谁能够及时应变,谁就可能夺得制胜的先机。因此,运动员竞技赛场上的因势应变是重要的取胜之道。
3.5.3.1 以充分的赛前准备为赛场应变提供基本保障尽管赛场情景千变万化,但也必然会有许多经常发生的规律性现象。人们从大量的赛事实践中,可以认识并总结出赛事发展的基本进程,预估可能出现的不同变化,进而即可在赛前做好尽可能充分的准备,预设应对不同变化的处置方案,
认真设置好冗余备份,防患于未然。有了这些预设方案分别应对赛场上可能出现的大多数变化,运动员的临场应变,就有了基本的保障,就容易做到处变不惊,从容应对。
3.5.3.2 准确感知和判断赛场形势的变化 对于赛场形势的判断与把握,是实施因势应变参赛原则的重要前提。参赛者要善于“审时度势”,及时发现赛场上的各种变化,并作出正确判断,才能“变”得及时,“变”得有效。
赛场形势总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有些变化是明显的,有些变化则是比较隐蔽的。运动员、教练员对于赛势变化应保持极高的敏感度,及时感知、及时发现赛势变化的产生,或预感到其即将出现;进而准确判断这些变化只是偶尔出现,还是具有实质性意义,是否会对尔后的赛程产生重大的影响。准确感知和判断赛场形势的变化,是准确把握“应变”时机,采取“应变”行动的重要前提。
3.5.3.3 果断应变、抓住先机在准确感知和判断赛场形势变化的前提下,迅速决策、果断应变,通常都会有利于获得更好的参赛结果。
因应赛场形势的变化而采取的对策,主要体现在更换参赛队员、技术应用和战术变化这样几个方面。如篮球比赛中,对手以三分投手换下高大中锋,就应该及时扩大防守区域,或换上防守能力强的队员;短道速滑的领先者,预感到跟滑者企图从内道超越,就需严密封住相应滑进线路;现对手对自己的特长发球技术比较适应时,乒乓球选手也可运用通常很少使用的另一种发球技术,以求得奇兵之效。
兵贵神速。在赛场形势处于胶着状态的时候,谁能够主动变化,谁就可能争得先机;在参赛一方主动变化之后,另一方越快采取应变对策,就越容易摆脱困境,变被动为主动,使赛场形势产生有利于己方的转化。感觉迟钝、判断失准、决策犹疑,都会对参赛结果带来不利的影响。
参赛者在参加运动竞赛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称为竞技参赛原则。竞技参赛原则是竞技参赛理论体系中极为重要的核心构成,对竞技参赛实践有着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对于竞技参赛活动的方式方法予以指导和规范,告诉参赛者在竞技参赛活动中如何思考,如何操作,能够取得理想的参赛效果。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大约在六千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陆,东部地区成陆也有两千年之久。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
上海位于北纬31度14分,东经121度29分,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东沿,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长江与东海在此连接。上海正当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上海地区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境内水域面积697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市总面积的11%。上海河网大多属黄浦江水系,主要有黄浦江及其支流苏州河、川扬河、淀浦河等。黄浦江源自太湖,全长113公里,流经市区,江道宽度300~770米,平均360米。终年不冻,是上海的水上交通要道。苏州河上海境内段长54公里,河道平均宽度45米。上海的湖泊集中在与江、浙交界的西部洼地,最大湖泊为淀山湖,面积为62平方公里。
进入新世纪,上海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半岛网址,着力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内外开放,加快科技和体制创新,使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增长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而上海电子竞技的发展也跟随上海市经济的蓬勃发展而飞速成长着。
2007年5月18日,上海市电子竞技运动协会在上海东亚大厦召开了成立大会。上海市电子竞技运动协会是上海市体育总会的团体会员,是代表上海参加国内电子竞技运动的联赛及相应的国际电子竞技运动等活动的唯一合法组织,同时也是上海市审批举办或承办各类电子竞技比赛的唯一合法单位,是上海市电子竞技运动员、裁判员注册机构。
上海电子竞技运动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上海市成立了一个专门致力于电子竞技运动发展的行业协会,上海市电子竞技运动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促进了上海市电子竞技运动产业的发展,填补上海市电子竞技行业空白。上海电子竞技协会将承担起电子竞技运动在上海地区发展的义务和责任,逐渐改变人们对于电子竞技运动的误解,使电子竞技运动得到应有的良好发展。
而上海电子竞技运动协会作为官方组织,也将逐渐建立健全协会的各项规章制度,研究实施电子竞技运动员、裁判员制度,以严格的要求管理协会的各项工作,使协会为电子竞技行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成为体育总会这个大家庭里合格的一员。
电子竞技协会的成立,表明上海正紧跟国际体育发展的步伐,积极投身到各项国际体育项目的发展和交流之中,将有越来越多的电子竞技爱好者和运动员将通过这样一个良好的平台,让世界了解上海的电子竞技水平,让上海的运动员走向世界。
政府的支持是上海电子竞技发展的外动力,而社会的支持则是上海电子竞技的助推力。和媒体对电子竞技的支持为上海电子竞技的形象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上海游戏风云GamesTV作为全国最早的游戏频道之一,无论是在电视转播的品质,还是主持人的专业性,在几大游戏频道之中都是屈指可数的。特别是主持人BBC和MagicYang的黄金搭档,BBC的风趣幽默和对主持过程的掌握,MagicYang对战术理解的独到,亦正亦诙,松弛有度。新视网NEOTV作为新进的游戏频道,在网络视频直播上为广大电子竞技爱好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出口,并且品质和主持人的专业水准在同类直播平台中都是非常出色的。
在前几期中我们介绍了湖北省的电子竞技发展,特别是武汉市的电子竞技发展的状况。而上海电子竞技发展同武汉电子竞技发展是十分相似的。
上海依托大学圈,使电子竞技扎根于高校之中,在媒体和的导向下,高校的电子竞技环境非常健康和谐。上海高校联盟正式成立是在2006年9月,当时上海高校电子竞技还处于一种自发而且无序的状态。缺乏完善的管理使得上海高校有时会出现几只电子竞技团体共同竞技的状况。这种状况对上海高校的电子竞技运动发展非常不利,也不利于电子竞技运动在上海的普及和提高。在北京融盛互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支持下,由北京融盛互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上海市多所高校的电子竞技协会或高校战队共同发起成立了上海高校电子竞技联盟。高校联盟在上海电子竞技运动协会的管理下,以推动上海高校学生电子竞技运动的开展,加强高校之间电子竞技交流,提高高校电子竞技整体水平为宗旨,服务于广大电子竞技爱好者,全力推动中国电子竞技的发展。
对于上海电子竞技的发展,上海文广互动游戏风云频道GamesTV竞技部项目经理和上海高校联盟负责人陶俊赢对此有非常好的阐述:
首先一定要将赛事规范化、体制化、健康化。第二对于赛事组织者自身执行力及对赛事的理解皆需要提高,这当中包括对赛制的制定,现场流程的调空等一系列内容。第三就是从更多的国际化的品牌赛事中去学习,这些赛事能带过给我们更多的经验、运营模式;学习如何开辟好的市场渠道及如何提升赛事品牌,同时在引进国际赛事的同时,要创造出自己的品牌赛事,再者就是从赞助赏的角度去考虑赞助了赛事是否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对于厂商来说最直接的就是是否提高了销售额,如此为赞助商去考虑多一点,逐渐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将有更多厂商关注电子竞技,同时开拓更广泛的渠道。还有就是选手自身的素质的提高,这一点在个人看来,国外选手比国内选手做的好很多。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电视媒体的开封和政府的支持,这样将有更广泛的宣传,更多的受众群。
上海电子竞技协会于本月18号正式成立,标志着上海市成立了一个专门致力于电子竞技运动发展的行业协会,将有越来越多的电子竞技爱好者和运动员将通过这样一个良好的平台,让世界了解上海的电子竞技水平。同时上海高校联盟也将紧随其后,为上海电竞做出更多的贡献。
竞走是指运动员与地面保持接触、连续向前迈进的过程,没有(人眼)可见的腾空。前腿从触地瞬间至垂直部位应该伸直(即膝关节不得弯曲)。归纳起来就是“不得腾空和不得屈腿”。竞走项目是我国田径项目的优势重点项目,特别是女子项目近20多年始终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使竞走项目形成了我国田径的重点项目和奥运会夺取金牌的项目。一、我国竞走运动员的现状分析
竞走项目是由裁判主管判断的竞技项目,是一项“有”与“无”的竞技项目,运动员一旦被判罚,将前功尽弃。我国竞走运动员的竞走技术特点是小步幅、快频率,这样的技术在国内尚有生存的空间,但到了世界大赛,却时常不被国外裁判认可。其主要原因是我国运动运动员的技术存在许多不足,与发达国家的运动员的技术有较大差异。
身高与步幅、步频密切相关,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最重要的,50km金、银牌得主波兰的科热日尼奥夫斯基身高1.69米,俄罗斯的斯科尔金身高1.65m,比我国选手平均身高还低。他们的步幅为什么显得开阔?从技术角度认识,是髋关节围绕身体垂直轴转动明显,当大腿带动小腿时,脚踝能迅速地超越膝关节向前摆,这有的技术动作可以增加步长,又容易使前腿落地时膝部能伸直而不曲腿,。我国大部分选手在这一环节上做的不够,动作不规范,外观看像跑。
竞走是单腿支撑与双腿支撑交替进行的周期性运动,尽管现代竞走的技术在双支撑阶段出现了短暂的腾空,但双支撑在理论上和技术上仍然是竞走技术中一个技术阶段。在某次国家竞走队的集训中发现,有多名运动员在双支撑技术环节上不明显,后蹬不充分,后蹬结束瞬间离地过早。
竞走定义规定“前腿从着地瞬间至垂直阶段应该伸直”,这样就有了一个直腿落地与用力的过程,由于我国运动员步幅小,小腿前摆不够,脚落地距身体投影点太近,这一过程很短暂,甚至没有这个过程,即落地时就已到了垂直阶段,因此裁判对我国运动员腾空或曲腿的判罚都是有道理的。
从国内、外竞走运动项目的开展情况看,即使是实力很强的俄罗斯、墨西哥以及中国也都不能在所有的男女项目上称雄,俄罗斯的女子、墨西哥的男子、中国的女子。而国内竞走的强省辽宁、山东等省市,也分别是辽宁的女子、山东的男子。因此,根据我们目前的情况,应突出重点,集中力量,重点发展具有一定传统优势和潜力的项目―――男子竞走为重点、为突破口的十运会目标。
随着竞技体育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有些投入大、场地器材要求高的项目,也随之成为群众喜欢的热点,广大群众能够自愿地花钱参与,使这些项目的投入与产出形成了良好的经济循环,实现了以队养队的良性发展。相反,一些投入小、场地器材要求较低的运动项目,群众参与的兴趣越来越小,基础是越来越薄,参与的人数是越来越少。田径运动就是一个典型,特别是田径运动的中长跑和竞走项目,近几年基层训练的人数不断减少,各级体校在中长跑和竞走项目的招生越来越难,城市生源几乎为零,出现了中长跑和竞走项目只能到偏远、经济落后农村才能招到队员的困难境地。
因此,合理协调人才资源与经费投入的配置关系,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难以市场化的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重点问题。
市场经济体制下,竞技体育人才市场业以形成,教练员、运动员的交流日趋频繁。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人才归属的争议问题。因此,就目前我省竞走“省队市办”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基本为引进的情况而言,先行依据把握好《开展体育后备人才交流的暂行办法》、《全国运动员交流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法规性文件,根据我省引进竞走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政策管理条例,加大监督力度,以免今后出现人才归属的法律纠纷。
竞走项目是一项以人的肉眼判断为依据的主观技术判罚项目。在国内外许多重大田径比赛中,经常出现由于教练员和运动员对技术、规则动态不能及时了解,造成运动员因技术原因被判罚出场的局面。因此,我们更应该全面准确地把握竞走项目的最新技术和规则动态。
竞走作为我省引进的项目,教练员队伍都具有较高的训练水平,省队市办引进的运动员无论是运动水平还是运动选材都具备了较大的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因此,面对我国市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处理好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关系,处理好教练员、运动员和市场的关系,如何更好地为我国竞走运动培养优秀人才,成为广大运动员、教练员思考的重大问题。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2-1604-03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作为高端竞技体育竞争的源泉与始动力量历来受到国家与各级政府体育管理部门的重视。虽然辽宁竞技体育在我国竞技体育的飞速发展中一直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却不可回避的遇到了下滑,老工业基地在经济全面转轨中出现的制度性摩擦同样也在竞技体育管理中出现,并集中体现在后备人才的大量流失,竞技体育管理在目前的体制困局中运行成本不断增加,为此我们尝试以社会分层理论对辽宁省竞技体育人才进行分类,根据他们的流动特点施以相应的管理策略。
1.1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管理特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不同于在高端竞技赛场上经常看到的参赛主力选手,他们处于竞技能力储备阶段,没有更多的机会直接参与赛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以后出生的运动员,他们的自我期望、个人追求、对周围环境与自我的关系以及自身发展认识较之以往的运动员更为清晰。通过流动的方式来提升自身价值与层次,是为这代运动员接受与认可的。辽宁在经济转轨中的体制摩擦阵痛无不体现在竞技体育中。诸多矛盾非常尖锐,如竞技体育的高投入与投入渠道的单一问题,投入的不足固然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但是体制困局所造成的竞技体育管理运行成本增加是当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管理水平的发展迟滞影响到后备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传统的梯队建设操作思路并未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显现出更明显的优势。辽宁省后备人才培养的项目设置与奥运战略和国家优势项目的结合是有差距的。
在这里我们要澄清一个认识,从竞技体育结构来看,竞技体育的发展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本身的同时优化结构是极其必要的,这就要通过竞技体育人才的合理流动与组合来实现,这是竞技体育适应社会全面发展对人才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所提出的必然要求。
1.2辽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情况与流动体育后备人才的数量是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辽宁省的二、三线),辽宁作为传统竞技体育大省,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基层训练网点较多。但是长期以来丰富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决定了较为粗放的竞技体育发展式,把进入本省一线队无望而又有发展潜力的运动交流到其他兄弟省是当前解决运动员出路的一种普遍做法。
借鉴其他领域管理的思路,可以将竞技体育人才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层、准备层、精英层。这几个层次的划分并不全然对应于三线划分,当然它们之间也不是割裂的。一般而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指基础层与准备层。就不同的层次的运动员而言,他们的职业内在需求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希望有良好的从业环境与人际关系,希望得到认可与肯定。但这些需求对于不同层级的竞技体育人才中的作用大小是不同的。
2.1分层次管理的现状需求与操作空间有研究表明,全国平均每年从业余训练队伍中吸纳运动员1 922名,仅占青少年在训人数的1.3%,以获得金牌的运动员为成才的标准,4年中奥运人才队伍大约为7688人,用2000年悉尼奥运会金牌数计算,成材率仅为3.6%,这组数据在呈现问题的同时也说明巨大的管理提升空间,辽宁省多年成功的梯队建设成果在受到现实的巨大冲击下,结合现有情况进行优化,以分层次管理的思想统领竞技体育管理是有现实可行性与需求的。初步建立起规范的分层管理体系辅之以训练监控体系和效益评估体系。对阶段性的目标和任务,按照实际情况细化、量化到各训练基地、专项组和教练员,同时给予相应的保证条件,制定奖励制度,鼓励基地和教练员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同时应避免各种短视行为,保证其健康和谐发展。
2.2基础层竞技体育人才的流动性管理与操作可行性不同层级的体育人才拥有资源不同、所处环境也不同。竞技体育的人才体系是高度分层的社会体系,依据马太效应,那些处于高端的竞技体育人才会获取更多的资源。
对社会分层金字塔底部的基础层的竞技体育人员来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这期间他们受家长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他们对将来的竞技潜力认识并不充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得他们的流动性是很大的,这种流动性不是区域性的,而是对未来的职业选择。在某些技能类或技能表现类项目中,良好的成长环境中会使他们迅速成长从而到达精英层。其关键在于这一层级的管理组织能否提供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和成长计划。对辽宁这样一个编制指标相对一些经济发达省市有差距,期待“花小钱,办大事”的省份而言,基层管理需要更加细节化,提高效率,以期达到“鞭长可及”的效果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各市州和县(市)区体育行政部门着力抓好基础层次。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体育传统校、业余体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指导,强化“体教结合”,在重点级别、小项上扩大招生规模,科学选才,精心培养。
2.3准备层人才的流动性管理与操作运动员成长到这个阶段已经具备了相当能力,他们已经可以在适当时机跻身第一线了,部分成员与精英层的差异已经很小。这个群体还包括那些准退役人员,在全运会赛场上一些已经退役的运动员到了其他省份以后重现辉煌,令人深思。辽宁竞技体育人才的流失主要是在这一群体。
雅典奥运会中国奥运代表团贡献最大的3个省市分别是北京、广东与山东,辽宁只排在第4位。从排名前3位的北京、广东与山东三省市选手的夺金情况来看,多为年轻选手夺金,也折射出辽宁在后备人才补给上的后劲不足。
辽宁素称中国的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基地”,从八运会、九运会到十运会,每一届全运会各省代表团中,都有辽宁选手的影子,尤以东道主代表团为多。十运会东道主江苏代表团拥有近700名运动员和196名教练,但是算起来每10人中就有一个是辽宁人,而且以辽宁最强势的田径项目居多。辽宁体育的一些优势项目人才是以市场手段转移到别的省市代表团中的。
从表3、表4 可以看出,与相邻省份比辽宁流出量的是最多的,流出的 “质”也是很高的半岛网址。我们要关注的是影响他们流动的因素有哪些。从前期调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成长机会。处于这个阶段的后备人才更加重视自我积累,迫切希望能力的增加,如果现有成长环境无法满足其要求或者有更加适合的发展机会时,这个群体更易流动。二是竞争环境,科学社会分层的波敦克效应在竞技体育组织文化中是同样适用的,论资排辈是造成优秀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很具有潜质的运动员没有机会脱颖而出。这方面的工作其实是要改变一些思路的。物质激励在这个阶段已经是比较重要的原因之一了,适当的物质激励是对人才能力的肯定,如果由此带来满意感降低,那么流动的发生将不可避免。良好的成长机会、公平的竞争环境及适当的物质激励应该协同作用于这一人群。这个群体要给他们提供良好的训练比赛资源,给他们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使他们有机会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从而不断增强信心。事实上辽宁许多流动出去的这一阶层人员在省内基本上已经崭露头角。辽宁省已经关注到了几个重点。
2.4精英层运动员的流动性管理影响精英层运动员的主要因素是训练比赛资源、组织认可和物质激励。针对这一阶层的管理应当关注这些运动员的训练氛围,靠环境、待遇、感情留人,不能完全依靠制度限制人。要树立起尊重意识、树立与运动员合作的良性互动关系。注意保持与这些运动员的充分沟通是很必要的,以保持良好的个人关系。辽宁在今后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建设上也应该重视引进工作。一个完备的、有针对性的引进计划是很必要的。
3.1结论作为体育管理部门要改变固有观念,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不但对人才流动持正确态度,还要努力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使其充分发挥个人才能最终服务于国家。我们要根据不同层次的竞技体育人才特点施以不同的流动管理策略。做到“引得进、用得好、稳得住、留得下”,为提高辽宁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同时也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优秀运动员贡献力量。
1) 处理好三个层次的管理与现阶段管理模式的衔接。2) 完善交流与训练奖励机制。3) 完善分层次管理的各项支持保障,建立合理有效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输送和交流制度,促进体育后备人才有序流动。
[1] 古继宝,李国维.基础研究人员流动的分层次管理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109-113.
[3] 赵玉亭,罗普磷等.我国优秀运动员和后备人才交流方案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20(2):4-6.
[4] 张贵敏.我国运动员流动的法规建设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1):1-3.
竞走作为中国田径的优势项目,在奥运会上共获得3枚金牌,其中一枚为男子运动员陈定所得。但是,我国男子竞走项目整体实力与世界强队相比还存在着差距。竞走项目对体能、技能、战术等要求比较高,但是国际田联是通过人眼来判断竞走运动员是否腾空或者屈膝,这就要求我们对运动员的技术进行详细的分析,诊断技术上的优缺点,从而保证在比赛时不会出现腾空或者屈膝。本研究以2014年国际田联竞走世界杯赛5名中国男子20 km参赛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与同场竞技条件下国外优秀竞走运动员进行对比,希望找出中国男子竞走技术方面存在的真正问题,为中国男子竞走提升实力提供参考。
2014年国际田径联合会竞走世界杯赛男子20 km 5名中国参赛运动员,以及本次比赛的冠军Ruslan Dmytrenko(见表1)。蔡泽林、王镇、陈定参加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于伟、边通达为国际级运动健将,他们基本能够代表中国男子20 km竞走的最高水平。
由于竞走比赛,不同研究对象运动轨迹不在同一个运动平面,为了减小误差有必要对传统的比例进行重新标定,本研究比例尺现场标定如下(图1):选取标定距离为2.5 m,接近运动员一个复步的距离;标定线 cm,标定线和运动平面平行、与摄像机主光轴垂直,标定区域大小为运动员可能通过的区域,对不在标定线上的研究对象,通过标定区域两端的线结合运动平面,标出运动员所在的标定线虚线所示)这样的标定能最大程度减小误差,提高解析的准确程度[1]。
使用1台CASIO-EX-FH 25高速摄像机对比赛现场进行定点定焦拍摄,拍摄的位置距离终点150 m处(图2)[2],设定拍摄频率为120 fs-1,机高1.20 m,拍摄距离约15 m左右,快门速度为1/600 s,摄像机主光轴与运动平面垂直,拍摄研究对象录像技术的同时拍摄比例尺,采用经过处理的标定方法在地面进行标定,使用1台SONY-HDR-1E常速摄像机对比赛进行扫描拍摄。
使用视讯影片解析系统对比赛录像进行人工数字化处理,解析时使用松井秀治惯性参数模型,并选取20个解析关节点,采用低通数字滤波法对数据进行数据平滑,平滑系数为7 Hz。选取运动员一个复步的动作视频录像进行分析,在对动作进行解析时,视频两端多选取6帧图片进行分析。所有解析工作均由同一个人、一整段时间完成,避免了不同人解析带来的误差,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使用Dartfish4.0动作技术分析软件对关键时相动作图片进行定量描述。使用Microsoft Excel 2007软件对解析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计算。
表2显示,前5 km中国运动员和国外优秀运动员用时基本一样,到10 km蔡则林、王镇、陈定和冠军速度一致,于伟和边通达则逐渐掉队,到15 km处前者还基本能够跟上国外优秀运动员,15 km之后,差距慢慢拉开,也就是说,最终造成成绩的差距在最后15~20 km,而通过对研究对象15~20 km之间的重心移动速度进行录像解析,发现在20 km最后冲刺阶段研究对象的重心移动速度处于较高的水平,在最后冲刺体能下降时候,较高的重心移动速度需要发挥身体的潜力更多,参赛运动员的特点和缺点也表现得最明显,因此,本研究选取第20 km为研究点,对中外优秀竞走运动员技术进行量化分析,希望能够找出冲刺阶段中、外优秀男子20 km竞走运动员的技术差距半岛网址。
竞走阶段的划分是多种多样的,研究者可以根据需要来选取一个阶段的开始点和结束点,整个周期的时间长度不变。现代竞走比赛是由左、右双腿的左腿支撑阶段和右腿腾空阶段-右腿支撑阶段和左腿腾空阶段交替完成的。因此,本研究把左单步周期(左着地C左垂直C左离地)、右单步周期(右着地C右垂直-右离地)作为一个复步的技术图像分析样本(图3)。
步长和步频是决定竞走成绩的最重要两个因素,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2-6],过大的步长和较慢的频率不能够产生足够的重心移动速度,较快的步频和较小的步长会形成中国传统的“小步、快频”的竞走技术风格,但这种竞走技术特点已经被多次判罚。
表3显示,5名中国参赛运动员左、右步长均值为(1.27±0.05) m、(1.25±0.08) m,这与敬龙军等[7]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除王镇两侧6 cm的步长差距,中国运动员的左、右步长基本是均衡的,左、右均衡的技术动作有利于裁判的整体视觉效果,该次比赛中国参赛运动员无一人被判罚就说明了这点,也有利于动作的合理性、经济性、实效性。
5人当中步长步幅最充分的是蔡泽林,左、右步长达到了1.35、1.36 m,比伦敦奥运会冠军陈定的步长整整多出了15、17 cm,在所有研究对象中蔡泽林的步长也是最长的,再加上蔡泽林没有被判罚犯规,这也是其在5名参赛运动员当中名次最好的重要原因,因此,充分的步长不仅可以提高裁判的印象分,也是获得足够重心移动速度的关键指标。
建议在平时的训练中,中国男子竞走运动员要增加柔韧性、力量的练习,增加肩髋扭转幅度,为形成充分步幅打下基础。王镇要注意发展左右均衡的步长技术,增加右脚着地缓冲后的蹬伸用力,提高左腿摆动动作技术,并最终形成左右均衡的合理步长;陈定和边通达两侧步幅均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表3还显示,5名中国运动员的步频为(199±5)步/min,有资料表明我国男子竞走运动员的步频一般为212 步/min[8],显然现役优秀中国男子竞走运动员的步频是偏慢的,步频当中最慢的为陈定和王镇都是195
步/min,对应的重心移动速度也小,步频最快的是蔡泽林为206 步/min,对应的重心移动速度也最快,因此,足够的步频也是提高重心移动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步长和步频的乘积决定了重心移动速度的快慢,本次比赛的冠军Ruslan Dmytrenko和中国竞技成绩最好的运动员蔡泽林都有较快的重心移动,Ruslan Dmytrenko的特点是充分的步长加上快速的步频,而蔡泽林则是最大的步长和合适的步频,两人都实现了快速的重心移动,而这是实现成绩突破的重要保证。
竞走的特殊性就在于参赛运动员技术动作要符合规则的要求,否则就有被判罚的危险,甚至被罚出场,直接失去了参赛资格,竞走规则要求不能腾空,实际上在高水平比赛中,没有腾空的竞走是不存在的,通过高速录像都能够观察到腾空现象,因此,在实际运用当中,只要不超过一定的临界值,裁判现场就看不到犯规,依据人肉眼看到物体生理时限为1/24 s,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将裁判员判罚腾空的时限分为:42 ms以下为合理腾空时限;42~70 ms为模糊腾空时限;70 ms以上为犯规腾空时限[3]。
高水平的竞走运动员很少出现屈腿犯规的情况[7],腾空犯规就成了制约其继续提高的重要因素,腾空时间几乎是所有学者研究腾空犯规的参数指标,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头顶点上下位移及重心波动位移也能够说明腾空犯规的情况[3,5,7-9],更有研究人员指出,步长的大小也是判罚是否腾空的重要参考指标[10]。因为裁判现场是看不到身体重心的,因此,本研究就以腾空时间和头顶点位移作为是否腾空的参考指标。表4显示,中国男子竞走运动员腾空时间均值为(63.89±6.80) ms处在模糊腾空时限以内,不会被判罚腾空犯规,符合赛后的犯规统计,即5名参赛中国运动员没有人被判罚腾空犯规。蔡泽林的腾空时间为75 ms,处在犯规腾空时限,有被判罚腾空的危险,在平时的训练当中,要注意在快速的重心移动情况下避免过长的腾空时间,摆动腿离地后加快摆动速度,尽量以“直腿方式”完成摆动过程[7]。Ruslan Dmytrenko 腾空时间为58.33 ms,处在模糊腾空时限,相比蔡泽林,Ruslan Dmytrenko的腾空时间更值得学习,在重心快移动速度的前提下,还能够保持较短的腾空时间。这是顶尖竞走运动员具有的显著特点。
头顶点位移,5名中国男子竞走运动员的波动均值为(6.61±1.23) cm,相比冠军Ruslan Dmytrenko 4.92 cm的波动。中国男子运动员波动最大的是王镇8.06 cm,波动最小的是边通达5.69 cm,王镇波动较大的原因可能与左、右步幅不平衡有关。总体上,中国男子竞走运动员还需要在控制头顶点波动上下功夫,保持身体重心在合理的波动范围。
在竞走比赛中,对膝关节有明确的规则要求,“前腿从着地瞬间至垂直阶段应该伸直,即膝关节不得弯曲”[11]。由于解剖生理结构因素的影响,在解析的过程中,直腿不会出现180°,有资料表明膝关节只要不小于175°,在人肉眼看来就处于伸直状态[12]。表5显示,着地瞬间,5名中国男子竞走运动员左、右膝关节的角度均值为(177.72±1.53)°、(177.60±0.61)°,均大于175°,符合直腿的规则要求;垂直支撑时相,5名中国男子竞走运动员左、右膝关节角度值分别为(190.02±2.00)°、(193.73±5.88)°,中国男子竞走运动员都呈现 “反弓”特点,结合录像和图片,王镇的垂直“反弓”现象更明显,国外优秀男子竞走运动员Ruslan Dmytrenko也呈现明显的“反弓”特点,左、右膝关节角度达到了189.7°、200.6°,中、外优秀男子竞走运动员在着地瞬间、垂直支撑膝关节角度呈现一致的特点。
离地瞬间角度越小就会给裁判以“跑”的感觉,表5显示,5名中国运动员离地瞬间左、右摆动腿膝角为(160.08±4.79)°、(159.78±5.28)°,左、右基本平衡,且都在150°以上,大于敬龙军等[7]的研究结果,最终中国男子竞走运动员没有被判罚腾空犯规就证明了这一点,说明中国男子竞走运动员离地瞬间摆动膝角有所改善。角度最大的为蔡泽林167.5°、165.2°,国外优秀运动员Ruslan Dmytrenko角度为158.3°、155.0°,小于我国运动员的均值,这也可能是其在比赛中受到腾空判罚的重要原因。
有资料表明,膝关节在着地瞬间至垂直支撑阶段保持180°的时间必须超过70 ms,这样才能够给裁判留下直腿的表象[7-8],表5显示,5名中国运动员左、右直腿时间为(68.33±6.97) ms、(73.33±9.13) ms,其中左腿直腿时间小于70 ms,但在赛后的犯规统计中,中国运动员是没有屈腿犯规的,而整个动作过程大于180°的时间,5名中国运动员左、右腿分别为(236.67±18.26) ms和(241.67±24.30) ms,远大于160 ms的直腿时间,说明单个指标并不能准确描述犯规状态,蔡泽林左、右着地至垂直大于180°的时间均为58 ms,远小于70 ms的时间,但是,左、右整个动作过程大于180°的时间均为250 ms,也远大于160 ms,因此,两个参数指标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说明犯规情况。
由于规则的约束,膝关节在竞走过程中蹬伸的作用在下降,竞走动力的主要来源于踝关节的跖屈蹬地[8],蹬伸幅度更能说明踝关节力量的大小,表6显示,5名中国运动员的左、右蹬伸幅度均值为(24.00±4.39)°、(24.88±9.09)°,左、右基本平衡,但相比世界优秀运动员35°的蹬伸幅度[3],中国男子竞走运动员还需要改进很多;相比之下,蔡泽林的蹬伸更符合优秀竞走运动员的要求,左、右蹬伸幅度分别为31.4°、39.3°。离地瞬间踝关节角度的分析,国外优秀运动员Ruslan Dmytrenko和中国竞技成绩较好的蔡泽林角度值基本在120°以上,而竞技成绩较差的中国运动员基本都在120°以下,因此,离地瞬间踝关节角度的大小也能够说明蹬伸效果的好坏。因此,建议中国男子竞走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注意发展踝关节的柔韧性、灵活性和力量练习,加强踝关节的蹬伸,增加蹬伸的幅度,增加前进的动力。
有资料表明,当在保证踝关节合理蹬伸角的情况下,蹬伸的时间越短,则蹬伸的效果越好[3],表7显示,蔡泽林左、右蹬伸时间为158、167 ms,王镇左、右蹬伸时间均为167 ms,陈定左、右蹬伸时间均为175 ms,总体上,3名竞技成绩最好的运动员蔡泽林、王镇、陈定符合这样的结论,重心移动速度不断降低,而蹬伸时间逐渐增加。因此,建议我国男子竞走运动员需要增加踝关节的力量练习,在缓冲结束后,减少蹬伸时间,增加蹬伸的实效性,蹬伸的方向尽量朝水平分量,并逐渐形成合理、科学的蹬伸效果。
有资料表明合理的最小摆动角为100°~110°[3],表8显示,5名中国优秀男子竞走运动员的摆动腿左右角度均值为(97.64±4.57)°和(89.86±6.44)°,均不在此膝关节摆动合理范围之内,究其原因,可能跟不断加大竞走重心移动速度有关,随着记录不断被刷新,不断提高的重心移动使得减小摆动膝关节角度成了必然。蔡泽林左、右摆动膝角分别为95.7°和95.2°,跟国外优秀运动员Ruslan Dmytrenko基本一致,王镇左、右摆动膝关节角分别为90.7°和94.7°,右膝关节摆动要优于左膝关节,陈定、于伟、边通达均为左膝关节摆动效果好于右膝关节,中国男子竞走运动员左、右摆动有一定程度的不平衡。
摆臂角度的分析。国外优秀选手Ruslan Dmytrenko左、右摆臂角为94.01°和90.70°,两侧有3.31°差距,5名中国男子竞走运动员左、右摆臂角均值为(93.30±6.79)°和(88.71±7.55)°,左右存在一定程度不平衡,蔡泽林左、右相差3.58°,于伟相差最多,达到了17.61°,奥运会冠军陈定也达到了13.08°。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发展左右均衡的蹬伸、摆动力量很有必要,左、右平衡的技术动作不仅能够产生合理的动作规范,更重要能够产生足够的前进动力,能够给现场裁判留下好的印象,一些轻微的犯规动作就有可能被裁判忽略掉。
大腿夹角的分析。大腿夹角是衡量运动员步幅是否开阔和获得有效步长的重要依据[8],步长的大小需要考虑运动员的身高、下肢长等因素,而大腿夹角可以避免这些因素的影响,5名中国男子竞走运动员左、右支撑大腿夹角分别为72.58°和69.52°,而国外优秀运动员Ruslan Dmytrenko为78.4°和76.0°,显然外国优秀竞走运动员要大于中国运动员。因此,建议我国男子运动员要针对性加强柔韧性的练习,为形成开阔的步幅打下基础。
有资料表明,在高速走时摆动的动作和速度比蹬地的用力程度更重要[13],表9显示,5名中国男子竞走运动员左、右膝关节速度摆动均值为(4.29±0.15) m/s和(4.34±0.22) m/s,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差0.22和0.18 m/s,左、右肘关节摆动速度均值为(4.35±0.19) m/s和(4.65±0.24) m/s,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差0.13和0.1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