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bandao体育官方“十一五”期间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党的十六大指出:“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体育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现阶段我国发展的基本任务有着重要的作用。十六大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为制定新时期体育事业“十一五”战略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体育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体育不仅显示综合国力,构成综合国力,而且促进综合国力的增强。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体育被誉为“无硝烟的战场”,对树立国家形象,展示国家、经济、文化、科技实力,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国际认同有着其他任何文化活动无法替代的作用,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体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体育精神是激励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强大、文明国家的精神力量。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结拼搏、振兴中华”“自强不息、埋头苦干、默默奉献”为核心的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内在和本质的反映,“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引自:刘鹏《备战2008年奥运会暨2005年冬训动员大会上的讲线) 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强大驱动力,对促进全国人民团结和凝聚在党中央的周围,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体育是反映进步的社会理想、价值观念的重要阵地。体育中体现的“团结、友谊、进步”“更快、更高、更强”“公平竞争”及“平等参与”的理想和价值观念,充分反映了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的积极性和先进性,并决定了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体育是实现和谐社会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内容。党中央提出的“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体育成为提高全民素质、优化社会生活方式,享受休闲娱乐的重要内容,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体育是促进人“身心群”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现代社会人们的体力劳动逐渐减少,脑力工作逐渐增多,加之饮食结构的改变和社会压力的增大,“现代文明病”日益增多。因此,改善人口素质、提高劳动生产力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体育具有改善有机体机能、排解不良情绪、促进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流的功能。实践证明,体育是人们获得“身心群”健康最容易、最廉价、最有效、最受欢迎和最乐意接受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适应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和谐社会是各类社会系统良性运行和互相促进的社会。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经济、文化、科技及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对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和谐发展发挥着其他社会现象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
科学判断国际局势是体育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中国体育发挥作用的关键问题。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和平的大环境,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当前,通过对话、谈判及各种积极的文化活动解决和缓解各种矛盾与争端,寻求合作、避免对抗和战争是世界各国共同的愿望。“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要求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体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对促进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总指出:“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和平稳定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根本任务和基本目标。”中国对外开放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需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未来5年是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体育的发展需要不断提高判断国际局势的能力,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充分利用体育特有的价值和作用,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和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体育结友谊,以体育促团结,以体育化矛盾,以体育求繁荣。
总指出:“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多变。”(引自:《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求是》,2005(1)) 全球化的发展使非西方国家迅速崛起并成为世界大国,这样的崛起必将改变世界的格局。而新崛起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展开的竞争与冲突在所难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上升为新崛起国家之首,成为世界大国的潜力充分体现出来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平台登陆。体育一直是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形式。70年代,世界“两大阵营”把体育作为竞争的舞台,以此显示各自的实力。当前,大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更趋激烈,体育作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内容日益突显。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通过体育树立国家形象,展示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科技与教育的实力,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国际认同已是不争的事实。
2004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表明中国经济社会跨上了一个重要的台阶,进入关键的发展阶段。根据专家对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和前景所作的分析和预测:“十一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将继续保持在8%左右。按2004年不变价格计算,2010年GDP将超过21.5万亿元人民币,人均可达1900美元左右,与目前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920美元大体相当(引自:《把科学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新华文摘》,2005(6),1页)。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迫切,并趋多样化。十六大提出文化更加繁荣,就是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期,党中央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提出的更高发展目标。事实证明,中国改革开放,不但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而且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增多、程度加深,参与社会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增强,体育需求的多元化趋势也日益彰显,以强身健体、休闲、娱乐、交往、探险为目的的体育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体育提供给人们美的感受、惊险的刺激、情绪宣泄的快感、体育社会交往获得的愉悦以及归属感,是其他任何文化形式不能比拟的。因此,关键期的体育,与以往的体育相比,从观念、形式、内容都有新的变化,对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是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能否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对体育领域是一次重大的考验。
党中央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要求全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及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当前,建立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完全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体育事业是和谐社会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为根本目的,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主办奥运会是一个国家国际声望与地位、综合国力、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由于奥运会具有国际性、综合性和特大型化的特点,受到世界的瞩目,为主办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也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指出,“体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面临百年不遇的重大历史机遇的时刻,体育工作者必须以为国争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崇高目标和精神动力,肩负起2008备战的历史使命”。(引自:刘鹏《备战2008年奥运会暨2005年冬训动员大会上的讲线) 办好奥运会是当前我国体育领域的头等大事。在积极筹备奥运会组织工作的同时,备战奥运会竞技项目多拿奖牌是重中之重。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金牌榜名列第二。北京奥运会,是历史上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家举办的奥运会,全国人民对金牌、奖牌和名次的期望值会更高,如何向全国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引自:刘鹏《备战2008年奥运会暨2005年冬训动员大会上的讲线)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当前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是当前体育工作的最重要的奋斗目标,是体育工作者实践“”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的具体体现。(引自:刘鹏《备战2008年奥运会暨2005年冬训动员大会上的讲线)
同时,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在中国广泛传播现代奥林匹克思想,实施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以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团结、友谊、进步的思想和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鼓励和激发人们为建设美好的世界、完善社会、完善自我而努力奋斗。并通过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促进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并以奥运会的示范和影响作用,推动我国群众体育的广泛开展,将北京奥运会办成一届人文的奥运,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其意义与金牌奖牌名列榜首同样重大。
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体育将产生全面、深刻的影响,对加快中国体育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更多项目上的发展,提高中国体育遵循和运用国际惯例、规则和法律的意识,增强中国体育在国际体育市场的竞争力,使中国体育的发展得到一次全面检验和被世界认识的机会。“北京举办一届成功的奥运会,不仅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对奥林匹克运动所做出的贡献,也将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器,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巨大力量。”
后发优势(“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在先进国家和地区与后进国家和地区并存的情况下,后进国家和地区所具有的内在的、客观的有利条件。”杨桦在《关于坚持和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几个重大理论问题》中的诠释。)是由后发国地位所致的特殊益处,这一益处先发国家没有,后发国家也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出来,而完全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的,是来自于落后本身的优势。后发优势在体育领域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是运动技术的后发优势。体育落后国家与体育先进国家存在巨大的运动技术水平的差距,体育先进国家在经济和科技的支撑下,在时间的砥砺下,运动技术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体育落后国家可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和模仿后者的先进运动技术,从而比创新更节约时间,使运动技术水平在短期得以迅速提高。
第二是运动人力的后发优势。它主要体现在运动人力成本低。体育落后国家有土地辽阔、人口众多、体育资源丰富的特点,在世界体坛上具有一种比较优势。正是这种意义上,落后国家的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是一致的。运动人力的后发优势还表现在人力资本低。全球化、信息化使体育落后国家全方位学习先进国家的体育运动技术与管理更为容易和便利,从而加快体育落后国家运动者和管理者素质提高的步伐,缩短了其培养进程。
第三是体制的后发优势。体育落后国家在发展体育的过程中,可以对体育先进国家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借鉴和改造,选择和形成符合自己国家发展的运行模式和管理体制,可节约制度创建成本和时间,从而有利于加快体育落后国家,尤其是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
第四是体育资本的后发优势。体育落后国家的体育资本较稀缺,体育先进国家资本较充足,前者体育资本效益较后者高,体育资本将从后者流向前者。(引自:杨桦《关于坚持和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几个重大理论问题》,全国第七届体育科学大会发言,2004-08)
后发优势是体育落后国家赶超体育先进国家的基础条件,要使后发优势得以充分地利用和发挥,后发国家还必须创造一个有利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与世界上大多数体育落后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在短短的20年里,跃居为奥运强国,就是得益于后发优势的勃发。
“十五”期间,中国体育事业实现了新的发展。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奥运会筹备工作有序展开,为“十一五”期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竞技运动水平不断提高,运动健儿在国际赛场上屡创佳绩。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共获得了32枚金牌、17枚银牌、14枚铜牌,金牌榜排名第二,取得了新的历史性突破,充分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优越性,体育健儿爱国拼搏的体育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使中国体育成为世界瞩目的力量;“全民健身计划”有效而顺利的实施,有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逐步形成,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增强、参与行为更加积极、主动,机关、社区、厂矿企业有计划有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农村体育、残疾育、少数民族体育以及老年体育工作得到长足发展,体育正在成为人民生活的组成部分;体育人口不断增加,达到总人口的33.93%(引自: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十五”期间体育总局把本级体育彩票公益金的60%用于群众体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人均体育场馆达到1.03平方米,修建“全民健身路径”33314条,加大了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以农村为重点实施了八批“全民健身路径工程”;颁布实施了《国民体质测定标准》《青少年体质健康标准》《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为不同年龄人群的体质检测和体育锻炼提供了科学依据,“国家国民体质检测车西部万里行”活动取得良好效果;体育产业不断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体育服务业为基础,体育用品制造业和销售业等多业并举,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体育立法工作成绩显著,《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反兴奋剂条例》等重要法规相继由国务院颁布实施,初步形成了以《体育法》为基本法律,有关法规、规章相配套的体育法律法规体系;体育科技工作受到各级体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在过去的五年中,全国体育系统的科技投入达6.9亿元人民币,体育科技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科技工作者队伍成长迅速,科技能力不断提高,在全民健身和运动训练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育的对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在国际体坛的地位不断提升,影响力增强。
“十五”期间体育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十一五”期间体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国内外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体育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
中国处在社会变革时期,社会发展的非均衡现象较为突出,区域差异、城乡差异、阶层差异尤为明显。体育的发展不可能脱离社会大的背景,社会中的各种差异同样影响着体育的发展。
――非均衡发展中的区域差异。中国东部、中部与西部的发展极不平衡,到2002年,东部沿海地区人均GDP达到10768元,中部地区为5978元,而西部地区仅有4606元,东部沿海地区人均GDP是中部地区的1.8倍,是西部地区的2.34倍。中部与东部的绝对差为4790元,西部与东部的绝对差为6162元;中部与西部的人均GDP绝对差为44.5%,西部与东部的人均GDP绝对差为57.2%,其绝对差与相对差分别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较高水平。( 引自:林善炜《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1),337~338页) 从体育,特别是群众体育发展的现状看,地域之间的差异明显。各地体育事业费用总支出,东部人均为6.37元,西部仅为1.82元;各省、市、自治区体育局所属企事业单位财政拨款,东部人均达到6.7元,西部仅为3.3元;(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体育事业统计年鉴2000》,2000年10月) 东部体育人口达到21.5%(不包括7~15岁的在校学生和武装力量),西部只有8.1%;人均体育消费,东部达到74.27元,西部为47.52元。体育的发展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由于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经济实力对比悬殊,必然导致体育事业的非均衡发展。
――非均衡发展中的城市、农村差异。自古以来,中国的城乡差别一直存在。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实行城市与农村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体制性地产生了城市与农村的差别,这种差别决定了体育在城市有优先发展的空间,而农村在资金、人才、管理资源等方面处于弱势,同时,由于农民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水平与城市居民有着较大的差别。从目前现实情况看,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山区体育发展滞后,体育场地设施相当匮乏,人均体育场馆仅有0.03平方米,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只有为26.90%(引自: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与城市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还有较大差距。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我国有13亿人口,9亿是农民,农民问题是中国的首要问题,只有真正解决了农民问题、农村问题,才会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社会的进一步协调发展。在农村问题中,农村体育发展滞后是一个方面,既有体育体制改革,重视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问题,同时更为关键的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只有加快发展中国的社会经济水平和提高文化教育水平,推进城镇化进程,缩小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农村体育落后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竞技体育实力和潜力巨大。尽管从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就跻身世界竞技体育第一集团的行列,尤其是雅典奥运会跃居奖牌排行榜第二的位置(表1)。但是,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竞技体育强大的实力和俄罗斯潜在的实力,仍然是中国最强劲的对手。长期以来,美国竞技体育一直雄霸世界体坛,近几届奥运会,更是以绝对优势雄踞奖牌榜首位。俄罗斯在悉尼奥运会上以32金和总奖牌数88枚牢牢占据奖牌榜第二的位置,领先中国体育代表团4枚金牌和总奖牌数29枚。虽然在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已经以5枚金牌超出俄罗斯体育代表团,登上奖牌榜第二的位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竞技体育的衰落,相反从获得的银牌、铜牌及总奖牌数看,中国体育代表团与俄罗斯仍有较大差距,而且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复苏和国内社会环境的改善,其竞技体育将会重整旗鼓与中、美等体育强国决一雌雄,中国要想在奥运会上以绝对实力胜出俄罗斯并非易事。
――中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局限性。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传统项目有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举重(女)等,在世界体坛保持了一定的优势。2004年雅典奥运会27枚金牌来自传统优势与新增优势项目,包括:跳水5枚、举重5枚、乒乓球4枚、羽毛球4枚、体操3枚、射击3枚、柔道2枚、跆拳道1枚,占到金牌总数的84.3%。这说明中国体育代表团成绩的取得主要依赖于传统优势项目。但是,从奖牌设置看,我国运动员在传统优势项目上取得的成绩以近饱和,获取奖牌的空间及其有限。而且,随着其他国家对中国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的重视,以及中国优秀退役运动员海外执教,国际体育组织改变竞赛规程、规则、评分标准等,使中国传统优势竞技体育项目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从目前看,我国传统优势竞技体育项目过于集中在几个小项目上,已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瓶颈。
――中国田径、游泳、水上大项目力量薄弱。田径、游泳、水上三大竞技体育项目一直是中国竞技体育的软肋,悉尼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在三大项目上只获得1枚金牌。悉尼奥运会后,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的提议三个大项目实施了“119工程”。这是中国在三大项中培养优秀人才的一项重点工程。“119工程”的实施,已经在雅典奥运会初见成效,中国健儿在三大项上共获得4枚金牌。尽管“119工程”给中国三大弱项的突破带来希望,但真正实现三大项的突破和腾飞,任重而道远。
――中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崛起,促使各国加强针对性的备战。2000、2004年中国在奥运会上取得的优异成绩,特别是雅典奥运会上的历史性突破,给美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奥运会强国增加了压力。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举办,对中国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但也会对曾经是奥运强国的或欲想成为奥运强国的国家的奥运目标构成一定的威胁,促使它们在奥运经费、科研、训练、高科技以及服务体系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并针对中国运动员的技术和战术特点备战,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世界对付中国”的局面,使中国运动员夺金牌和奖牌的难度增大。
――竞技体育训练中存在着“八重八轻”现象,有碍于竞技体育在国际大赛中正常和超水平发挥。目前,竞技体育训练中存在着“重训练、轻教育;重技术、轻体能;重物质、轻精神;重平时、轻赛时;重局部、轻系统;重数量、轻质量;重体能、轻恢复;重一般、轻特殊”的现象。(引自:段世杰《备战2008年奥运会暨2005年冬训动员大会上的讲线)“八重八轻”现象,对提高中国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尤其是实现北京奥运会上运动成绩新的跨越和突破影响重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竞技体育训练停留在一成不变的观念和方法上,只会缘木求鱼。对竞技体育的认识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刻认识竞技体育发展的本质规律和各个项目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科学系统地制定制胜的战略和计划,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和稳定长久立于世界之林的宏伟目标。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体教分离,难以实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专业队体制,是我国学习前苏联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一种模式。众所周知,竞技体育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而青少年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专业队体制将竞技体育与教育分离,忽略了青少年成长的一般规律,割裂了竞技体育和学校教育的天然亲和,无论对运动员的培养,还是对青少年个体的成长都十分不利。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一条“体教结合”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模式,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让竞技体育回归学校,让竞技体育人才在接受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里成长,使“员”成为竞技体育队伍的主体,这是中国体育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所谓“半拉人”的问题必然客观存在,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就难以实现,和谐体育的局面也就难以形成。
群众体育事关民族体质与健康、社会稳定、人民生活质量的大事,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密切相关。但是,现阶段,我国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作为体育事业的两翼,处于非均衡发展状态,竞技体育“一头沉”现象仍客观存在,资源配置不平衡问题突出。资源是发展体育的前提,在有限的社会资源条件下,一方占有资源多,另一方占有的就必然少,可谓此消彼长。当前,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占用了较大的资源,而群众体育占有资源相对匮乏,造成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不平衡发展。主要表现在:
――体育场地器材不足。在我国现有的60多万个各类体育场地中,70%是改革开放后兴建的。“十五”期间,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兴建3万余处“全民健身路径”,加快了全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步伐。政府在继续加大对群众体育投入的同时,努力构建社会化、多元化的群众体育筹资机制。但是,这仍然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从事体育运动和健身文化娱乐活动的需求,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世界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人均占有体育场地器材水平较低。目前我国体育场馆多集中在学校和单位,而社会集资建设的场馆多定位在中上阶层,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超过普通大众的消费能力。现有的公共体育场馆类型单一,无法满足大众多样化需求;有些场馆建成后仅为竞技体育训练和竞赛专用,有的甚至挪为他用。因此,我国城市居民的锻炼场地主要还集中在广场、公园、街头、路边、空地等场所,锻炼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单调。
――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且整体体育专业素质偏低。我国目前约有社会指导员20多万人,与全国总人口的比为1∶6500,城乡社会指导站目前共有137269个,平均每个指导站约1.45人,如果减去其中的管理型指导员,实际每个站的指导员不到1人,而且现有社会指导员中60%的年龄在40岁以上,指导的内容多以传统健身养生方法为主,并且多数是靠经验传授,难以达到科学的锻炼效果。
――群众体育管理体制缺位。衡量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有效和到位的基本标准是对群众体育能否实行跨行政部门全面、系统的管理。当前,体育社会团体工作缺乏立法保障,不能充分发挥社团在群众体育活动中的组织、协调和服务作用。我国群众体育管理体制仍然呈现出比较典型的政府型管理体制,社会力量明显不足。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以来,为适应日益增长的全民健身需求,各级群众体育政府管理体制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和调整。但是一些县(区)级体育行政部门与文化、教育等部门合并后,由于没有及时做好行政职能调整,体育管理权力过于集中于县(区)体育局,没有或缺乏与社会组织的横向联系,仅简单依靠行政手段推行体育工作。这使得区(县)体育局事务缠身,加之经费短缺,对县级体育管理的效能不高,难以满足群众对体育的客观需求。调查表明,体育协会在群众体育的组织管理中正在逐步发挥作用,但所占比重依然很小。由于人们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对体育行政部门有很大的依赖性,体育社团“半官半民”的性质无多大改观,体育社团尚未形成自身的良性运行机制。
软环境主要包括视觉环境、卫生环境、语言环境和礼仪环境。相对与“硬环境”而言,软环境的营造更具有全民性、长期性、抽象及不易操作性。硬件的建设依靠财物的投入,人文的建设则主要是靠精神的培育,改“硬”环境易,变“软”环境难。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奥运会前后将有上百万的参观者来到我国,其中有2万名各国运动员和教练员,3万多名记者,面对这样庞大的参加和参观群体,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对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展示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海纳百川、开放文明的博大胸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北京奥运会软环境还存在着诸多严重问题,与人文奥运的目标还有相当的差距。人们的精神面貌、礼仪、城市的环境卫生、诚信、窗口行业的服务等方面的问题不容乐观。体育领域也存在着与人文奥运相背离的“假球”“黑哨”、兴奋剂,以及重物质、轻思想道德,急功近利等现象。北京奥运会提出“人文奥运”的理念,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筹办和举办奥运会,掀起一场“全动”,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奥运软环境更加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国家体育总局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主要筹办和组织者,备战奥运会,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保持金牌和奖牌名次列前是其主要任务毋庸置疑。但是,积极参与北京奥运软环境的建设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提高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及体育工作者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培养他们敢于拼搏为国争光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以及在筹办和举办期间的良好精神风貌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当前,体育领域在抓金牌与抓奥运软环境方面,还存在着重金牌轻软环境建设的现象,如何实现摘金夺银与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体育领域值得抓的大问题。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体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改革始终是贯穿体育事业发展的一条主线年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探索,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是,体育事业发展面临深化体制改革和发展的矛盾仍然突出:一方面,深化体制改革要求体育要“政社分离”(注:“社”指社团组织)、“让权放利”,明晰产权,从行政化的体育转向市场化与社会化的体育。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出现了社会利益群体的分化和多元化,政府对体育统得过死,过于强调行政命令,不利于调动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不利于满足社会多元群体的体育文化需求,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育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深化体育体制改革,意味着对原有体制进行重新构建,突出社会力量办体育的主体地位。这将会在一定时期内产生动荡和不稳定,对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的影响更大,甚至影响在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比赛上的排名。如何解决这一对矛盾,是困扰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改革难以推进的原因还在于,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由政府推动,改革的目标又是限制政府的权力和利益,体育领域表现的较为突出,因此改革陷入难以深入的尴尬境地在所难免。但是,深化体育体制改革符合世界体育发展的潮流,既是体育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体育领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探索体育事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不断探索解决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和体育发展之间矛盾的方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看待和解决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涵盖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经济发展与发展、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与自然发展、人和自然和谐等多重关系,构成了一个新型的全面、综合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有四点:一是人本,二是全面,三是协调,四是持续,其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就是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育的发展要遵循科学发展观,把体育放在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使体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
《现代汉语词典》对“和谐”一词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引自:《现代汉语词典》,第2版,45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中国古代经典把各种关系的协调和连贯一致比喻为像悦耳的音乐一样“和谐”,如《左传》“襄十一年”讲:“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晋书》“挚虞传”讲:“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后汉书》四九“仲长统传”“昌言”“法诫”讲:“夫任一人则政专,任数人则相倚,政专则和谐,相倚则违戾。”(引自:《辞源》(合订本),第1版,27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和谐是中华优秀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有史以来,和谐是中华民族处理人天、人际、身心等关系的理想范式,成为中华文化思想的普遍原理。《后汉书》中,古人就强调“政专则和谐”。
作为凝结着东方智慧的和谐发展观,是支撑和谐文明的最有充分思想准备的理论建构,是社会发展理论的最高境界。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演进大约经历了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的谋生性发展、工业文明的增长性发展以及工业文明后期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飞跃,由谋生性发展、增长性发展到可持续发展再到万物互动共生的和谐发展。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演进和梯级升华,是发展理念的根本性变革。和谐发展观是对人类社会对终极目标的积极探索。现阶段,社会主义和谐发展观强调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各个组成部分应该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法治、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育的发展要始终遵循和谐发展观,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展示中国和平发展的需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崛起的道路,永远不称霸,这是中国在科学分析和正确判断当今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选择。同志多次强调:“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不管现在还是将来,中国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体育,作为展示一个民族精神面貌和内政外交的最好平台,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和追求美好生活理想的信念和行动。历史上的“乒乓外交”就是“小球推动地球”的成功典范。在新时期,通过组织和参与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尤其是像奥运会这样综合性的全球盛会,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国和世界人民的相互了解。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将会让世界了解开放文明的中国,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
――实现国家间竞争的需要。竞争与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只有竞争才能更好地促进发展,新的发展也会带来新的竞争。国际体育运动为和平时期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一个最理想、最直观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平台登陆、最便捷的竞争舞台。它是民族间体质的较量、气质的较量,也是运动技、战术的较量,更是科学技术、经济基础和国家制度的较量。
――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体育是一扇展示国家制度的“橱窗”。中国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以及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好事的优越性,需要体育这一与世界交流与沟通的“橱窗”。事实证明,中国社会在、经济、文化、科技及教育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体育向世界进行了充分的宣传和展示。
――展现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从历届奥运会的奖牌榜可以看出,凡是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排名在世界靠前的国家,其在奥运会上取得的成绩也都较为突出。以此可以说明,经济水平是现代体育的强大支撑,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难以世界称雄。体育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体育是展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载体。
――民族强大,立足于世界之林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华民族饱尝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蹂躏,曾经被西方列强辱称为“东亚病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积极加入世界体育组织,参与国际体育活动,举国“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短短的几十年,无论是国民体质、人民的健康状况、人均寿命、人们的生活质量都得到快速发展和提高,标志着中华民族已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总在雅典奥运会参赛后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时指出:“要发扬成绩、再接再厉、不畏艰险、继续攀登,努力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再创佳绩,为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体育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体育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社会活动介入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体育作为社会的“缩影”和“焦点”,浓缩和反映了社会的种种现状,能动地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体育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它能极大地促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通过开展体育竞赛、健身娱乐等活动消遣闲暇时间,丰富业余生活,进行科学、正当、合理的消费,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以及合作、诚信、开放的体育精神,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优化社会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且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健康生活方式的需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成为人民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而且在有些社会群体中“花钱买健康”“花钱流汗”已成为时尚。健康离不开良好的生活方式,而良好的生活方式又是建立在体育活动基础之上的。
――社会稳定的需要。社会学家提出要建立社会安全阀系统,让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在一个可控制的范围内发泄。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因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产生就不可避免。体育运动为人们提供了合情、合理、合法的释放、排解和疏导压力及不良情绪的渠道;体育对缓解国际争端和抑制青少年犯罪也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有人认为体育是现代社会减压排郁的“安全阀”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平台登陆。
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尺度。人是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也是生产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作了精辟的论述,认为“只有在未来的主义社会里,人的全面发展才会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是“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一直看做是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和价值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总为首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的新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更加明确了一切发展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观。重视人发展的需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和本质要求,充分尊重人的历史主体地位,从根本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
体育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重要手段。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心理、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体育对人的机能、体能、运动能力以及大脑的均衡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体育中体现的公正、竞争、协作、团结、友谊、谦虚、诚实的道德观念,净化了社会环境,对社会成员有很强的教化作用;体育竞赛使人们得到健康美、形体美、动作美、服饰美的欣赏,这种欣赏可以提高人的审美情趣,陶冶和美化社会心理,丰富社会的情感文化;体育中的升国旗、奏国歌、发奖仪式,以及万众为本国、本民族以及团队的呐喊、助威,可以激发人的民族和集体归属感,满足人作为社会成员的自豪和骄傲。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新的功能还会不断被开发出来,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制定体育发展战略必须牢牢抓住体育满足人的全面发展这个要务。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的大事情,也是全球瞩目的大事情。将北京奥运会办成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奥运会,需要从国家整体战略入手,从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大环境出发,站在中国整体发展、未来发展的高度规划奥运发展战略,包括奥运筹备工作、奥运期间的组织工作以及奥运后续工作,从而保证奥运各项工作得以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多项目中展开,以获得奥运效应的最大化、良性化和长久化。
――扩大中国国际影响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面貌日新月异,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目前,中国安定,经济腾飞,科教发展,人心凝聚,综合国力迅速增强。通过筹办和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仅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让世界感受中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面貌和充满无限活力的发展前景,而且也为中国社会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创造机会,扩大中国在世界的影响,让中国走向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
――激发民族精神的需要。当今社会,竞技体育为人类的交流、和解和沟通创造了条件,是和平时期振奋民族精神、激发民族潜能的重要途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如果缺乏民族精神,就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华民族精神并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所折射出的是纯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怀。当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赛场一次次地摘金夺银时,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也为中国人民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需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文化是世界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尤其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思想,博大精深,内涵隽永。奥运会为展示和弘扬中国文化提供了广阔舞台,2008年北京奥运会,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因此,利用这个充满无限魅力的舞台,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思想,感受中国五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以及中国人温文尔雅、热情友好、文明礼貌和对体育热爱的高尚素质,对中国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未来5年,是中国体育加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一个矛盾凸现期。因此,对体育发展战略选择的要求是: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经济年均增长超过9%,其速度在亚洲乃至世界都可排在首位。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6515亿元,按当年年底汇率折算为1.65亿美元,占世界生产总值的4%强;2004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1547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6%强。未来5年及更长时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仍将保持快速发展,预测经济仍可保持8%的增长速度。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说,“我相信,中国只要照目前这条路前进,就可望在2020年成为全世界第二或第三大的经济大国”。经济是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保障。只有对未来几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科学的判断,才能制定科学合理和符合中国国情的体育发展战略规划。
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和声誉、激发全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热情、丰富社会文化社会,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生活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对体育的、经济、文化及社会功能予以充分的认识,才能更好地选择和制定未来发展战略规划。
社会发展离不开社会各项事业的科学、有序、协调发展,我国的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是体育事业的三大支柱。清晰、准确地判断和谐社会的构建对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的要求,是科学规划和制定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
中国人常讲: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不足以谋一时。目标是体育事业奋斗的方向,是前进的动力,也是制定体育发展战略的依据。要远瞩谋全局,,就是站在体育全局的高度抓机遇、谋事业;远瞩,就是既立足现在又放眼未来,既立足于国内又放眼世界。如果就局部论局部,挂一漏万,顾此失彼,或者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就会贻误大局和时机,可谓“目无全局的棋手,纵然围得一子一目,最终难免满盘皆输”。但是,体育的发展又必须懂得全局目标、长远目标需要局部和阶段目标作为支撑和依托,全局与局部、长远与阶段目标相互联系、不能分割。着眼全局,为了从根本上把中国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搞上去,提高中国体育事业的整体水平,着眼长期,其根本也是为了全局,把今天的发展与明天的发展联结起来。只有明确了体育事业发展的宏观目标与中微观目标、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凝聚人心群策群力为之奋斗,最终实现体育事业的奋斗目标。
未来5年中,奥运会是中国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百年一遇,十分难得。在制定未来5年体育发展战略规划中,应紧紧抓住和围绕奥运会这一中心任务。中国思想家荀子说“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事则百事荒”;《孙子兵法》中指出“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这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体育要抓住主要矛盾,就可以提纲挈领,有力地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事半而功倍。如果抓不住主要矛盾,平均使用力量,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确定工作重点意味着,在一定历史时期,整个体育事业抓一个主要矛盾以此来确定中心任务。一旦确立中心任务,体育各级部门,都要受这个中心任务的制约和支配。抓紧、抓好、抓实奥运战略机遇期就是未来5年的中心任务,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时间紧迫。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道理。”体育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掩饰和回避不是党人的作风,“党人必须具备对于成绩与缺点、真理与错误这个两分法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引自:《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论》,《著作选读》下册,8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这是世界观和方问题,也是领导方法问题,应当遵循辩证法。要用辩证的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正确看待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不断增强认识问题和克服薄弱环节的自觉性。只有正视,并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才能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推动体育事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坚持以马列主义、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贯彻“十六”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实施体育新的跨越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主线,以成功举办奥运会为中心任务,按照中央“五个统筹”精神,有效配置体育资源,形成政府引导、全社会协调互动的体育发展新格局;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加快体育产业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健康体育文化产品,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以深化改革促发展为动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体制改革;以和平崛起为目的,积极扩大对外交流,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以和谐发展为主题,加快西部体育和农村体育的发展,促进体育事业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以体育科技为先导,推动体育事业的快速科学发展;以体育法制建设为保障,建立健全体育相关法规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保障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体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指体育与社会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中的平衡互动达到最佳状态。(引自: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第38页,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协调发展是整个社会实现良性运行的一项基本原则。体育运动的发展,依赖并作用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与社会的结构和功能达到的协调,使社会更加稳定,避免和减少社会失调失控的对社会运行的损失。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协调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社会的发展必须归结到人的发展上来,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和为人的发展。如果只是一味强调经济增长的物化的、量化的指标,忽略人的精神文化需要,轻视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不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就不是科学的发展观,违背了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原则。体育“以人为本”,一是大概念,指体育为所有的人,就是体育要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满足人对体育的所想所需,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快乐和健康。二是小概念,指要为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及体育工作者着想,其中对运动员群体的人文关怀要更加突出。运动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对这一群体的伤病、压力、文化学习以及退役后安置等问题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正确地处理好。
事物的发展应该是科学、有序、循序渐进的发展,而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简单的发展形式。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战略目标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宏伟蓝图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和描绘,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科学有序协调的发展,而且是有步骤有计划分阶段实现的。因此,未来的第一阶段,要统筹社会各方面的资源集中精力办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第二阶段要深入改革不符合体育发展潮流的、不利于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以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体育发展战略要立足于全局,从国家的基本利益和目标出发,确定体育多项目标的轻重缓急,将全世界、全中国关注的奥运会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从现在起到2008年只有不到3年的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因此,体育事业战略规划必须围绕2008年奥运会为中心展开,力争把2008年奥运会办成一届出色的、有特色的奥运会,让全世界为中国人民引以自豪。
群众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在体育工作中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满足人民群众强身、健心、益群需求的生动体现。大力发展群众体育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应紧紧抓住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契机,加大资金投入、人才投入、健身娱乐场馆设施建设投入,完善群众体育组织管理体系,促进群众体育加快步伐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进步将以其强大的辐射推动作用,与体育人才共同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推动器、加速器,对于解决体育事业发展中出现的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体育科技工作中要继续贯彻“发展体育事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体育科技工作必须面向体育运动实践”的基本方针,完善体育科技工作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在科研攻关、科技服务等方面积极主动地为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服务,为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服务。在体育人才上,要加大各类体育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利用好各类体育人才资源,实施人才强体,人才兴体,确保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要充分借助政策调控手段,在体育税收政策、利率等方面实施倾斜性的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向体育,拓宽体育资源的渠道,提高体育资源增量,以更好地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另外,也要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组织在发展群众体育的作用。体育社团组织是一定人群的结合体,代表了一定群体的利益和愿望。体育社团组织的健康发展可以行使政府赋予的中微观管理和行业协调职能,从而发挥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发展大众体育,维护社会稳定,满足社会多元化变化需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体育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创造条件。
体育资源的有效配置是指体育资源分配和利用的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和合理调整。根据体育市场的需求,采用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以调节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运用集约化的体育资源增长方式,从而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提高体育资源的效益与效率。
“”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坚持用“”重要思想统领体育事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繁荣社会主义体育文化的方针。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作风,把体育发展与和谐社会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作为主攻方向,使体育的发展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尊重体育发展规律,尊重体育的创造性劳动,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大力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及体育产业的创新与快速发展。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符合现代体育发展规律的和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体育事业全面、快速、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目标是:继续保持亚洲领先和奥运会上金牌排名前列地位,力争在2008年奥运会有所突破;调整运动项目结构,完善运动项目布局,进一步研究运动项目特征和训练规律,开拓新的“金牌增长点”,稳步提高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实现竞技体育项目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 进一步完善“举国体制”,明确中央和地方发展竞技体育的责任,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国家与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竞技体育的多元功能与作用,全面提高我国在国际体坛上的竞争实力。
2. 加强优秀运动队的建设。继续贯彻“三从一大”科学训练原则,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重视文化教育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结合起来,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教育。保证优秀运动员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扩大大专以上学历教育的比例,运动队逐步向院校化过渡,为优秀运动员提供更为便利的入学、深造条件。
3. 建立体育人才交流市场。鼓励体育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充分开发人才资源。继续实行运动员注册制,经过注册的运动员可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有序、有偿的转会和交流。
4. 努力提高教练员、运动员队伍素质。进一步增强教练员的爱岗敬业精神,提高教练员文化素质和科学训练水平。逐步建立教练员学历教育、资格认证和岗位培训制度,加强对中青年教练员的培养深造,不断提高教练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强裁判员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健全裁判员培训、晋升、选派和惩罚制度,不断提高裁判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在保护裁判员合法权益的同时,严肃裁判纪律。
5. 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加快训练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高度重视业余训练工作,改善业余训练条件,坚持走体教结合的道路。鼓励和支持社会以及个人资助。兴办业余训练。继续发挥各地体育运动学校在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方面的作用,积极推动其与各地的高等院校结合,提高办学规格,增强办学效益。职业体育俱乐部必须积极兴办业余训练队伍,建立后备梯队,保证队伍衔接。
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目标是:继续实施《全面健身计划纲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
1. 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各行业和社会各界办体育的积极性,通过行业体育协会,组织各行各业职工开展全面健身活动。建立健全全民健身机构,形成政府领导、依托社会、群众参与的新格局。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妥善做好向职业资格过渡的工作。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实施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将国民体质监测指标纳入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定期公布国民体质监测结果。
2. 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认真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加快体育教育改革,提高体育教育质量。学校在完成体育课程的同时,要努力创造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训练,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使青少年养成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鼓励社会兴办各种类型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3. 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以乡镇为龙头,村民委员会为基础,农民体协为纽带,形成有辐射力的组织网络。“因地制宜、科学文明”地开展为广大农民所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
4. 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社区体育要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应当注重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积极为居民提供方便、实用的身体锻炼场所。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包括建立俱乐部,使社区体育经常化、制度化,并把体育管理作为社区的一项工作职能。
5. 关注老年人、残疾育。老年人、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各类体育组织应当为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提供帮助。新建体育场馆要照顾老年人、残疾人的特点。体育组织要为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进行科学指导。
6. 倡导民族传统体育。进一步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优势,开发民族体育资源,做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少数民族地区要把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与增加民族团结联系起来。努力推动中华武术走向世界。在弘扬中华民族体育的同时,依法加强对各武术、气功团体的管理,做好反封建迷信、反侵害的工作。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建成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
1. 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体育产业。改革体育产业投资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展体育产业。制定体育经营活动的从业条件和服务规范,鼓励和引导社会各行业、境内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体育市场开发,投资体育产业;支持企事业单位兴办面向社会的体育服务经营实体;有商业价值和市场需求的运动项目,要积极探索职业化道路,有计划、有步骤地按国际通行做法进行规范的职业化运作。
2. 促进体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在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基础上,鼓励体育产业努力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经验,增强体育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创出体育用品名牌。
3. 积极培育和依法管理体育市场。健全市场中介组织,严格资格认定,建立自律性运动机制,发挥其服务、沟通和监督的作用。完善体育市场规制,进一步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分割和行政垄断,反对不正当竞争,保护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积极引导体育消费。重点开发和培育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着手建立体育人才、技术、资金、劳务、信息等要素市场。
4. 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无形资产的开发。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促进国有资产合理、有效使用和保值增值。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运行机制,区别情况,促进有条件的福利型、事业型单位向经营型、企业型转变。针对体育的特点,建立无形资产评估制度,大力开发无形资产。按照国际惯例,合理开发体育电视资源。
5. 重视体育产业队伍建设。对现有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引进高水平经营管理人员,充实体育产业系统,提高体育产业组织管理水平。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与体育经济相关的专业。加强对体育经济现状和预测未来的研究。
我国体育宣传的发展目标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决贯彻中央对宣传工作提出的八项基本原则,以正确的导向,全面宣传体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为“十一五”期间体育事业的大力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良好的环境。
3. 进一步加强体育宣传队伍的建设,提高体育宣传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充分发挥中国体育记者协会的作用。
我国体育对外交往的发展目标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执行我国对外交往的方针政策,为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1. 积极开展国际体育人才交流,允许部分项目运动协会、俱乐部聘请一些高水平的外籍运动员、教练员,提高国内训练、竞赛水平。允许经国家批准的退役优秀运动员加盟国外职业俱乐部。
2. 切实加强对外体育交往的行业归口管理,在不断提高对外体育交往工作政策性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与各国体育往来项目和人员每年都有所增加。积极组织参加国际体育学术交流,加强对国际体育发展动向的研究。完成援外任务,进一步扩大体育创汇。
3. 大力培养国际体育组织,积极参与国际体育活动,逐步提高我国在国际体育组织的影响力。
4. 加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地区的体育交流与合作。根据香港、澳门基本法中“互不隶属、互不干涉、互相尊重”原则,积极推动内地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体育交流与合作。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积极稳妥地开展海峡两岸间的体育交流,增加同胞之间的情谊,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祖国统一做出应有的贡献。
体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党对体育事业的领导,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党在体育领域的号召力和凝聚力,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体育事业沿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持续发展。
在坚持国家财政拨款对体育事业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多方筹措体育事业发展资金,引导和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体育事业,以满足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扩大社会办体育特别是办群众体育的问题。
努力争取社会各界对体育事业的赞助,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对体育赛事、公益性体育机构和公共体育设施的支持,加强对赞助活动的管理和监督,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保障和维护其正当权益。
发挥体育自身的产业开发潜力和优势,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发展体育产业应主要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不能过多地依赖国家投资,要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获益”的原则,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界限,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办体育产业,充分提供积极的优惠政策。
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处理好国家和地方利益、奥运和全运的关系,兼顾地方利益,调动地方积极性,整合全国体育资源,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选择适当的运动项目,由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解放军等单位共建国家队。对承担国家队任务的地方和解放军等单位,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鼓励地方利用地区优势为国家培养人才。
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根据群众体育的发展规律和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全面提高我国体育的整体水平。
全国运动项目协会是在国家层面上管理该项目发展的组织,必须改变只在口头和名义上提高群众体育而实际上不管理群众体育的状况。在当前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形势下,运动项目协会和管理中心重视群众体育,不仅有助于为竞技体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也能推动运动项目的普及和发展,甚至能通过产业化运作改善项目发展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从而在制度层面上形成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局面。
根据城乡统筹的要求,不断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研究农村体育工作的新特点,大力发展农村体育事业,满足广大农民体育锻炼和健身的需要。对城市居住区规划中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作出规定,在社区开辟更多群众健身场所。整合学校和社会的体育资源,学校体育设施在保证教学的基础上要对社会开放。要不断探索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新的组织形式,提高全民健身的指导水平,使群众体育更加亲民、利民、便民。要紧紧抓住参加和筹办奥运会的机遇,全面推进竞技体育的发展,切实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在区域体育发展格局上,从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梯度推进。鼓励经济发达地区率先进行体育现代化探索,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积极扶持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体育。
继续贯彻“体育振兴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体育科学技术要面向体育运动的发展”的方针,建立和完善体育科技与体育运动实践紧密结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科技兴体。
进一步改革科研经费的管理和拨款制度,国家重点保证应用基础研究、软科学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能产生经济效益的研究项目实行合同制;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研究项目,以方式支持。
顾虑公益型体育科研机构面向社会,积极组织和参与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横向联合;技术开发型科研机构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支持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干部积极从事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深化高等体育院校教育改革,进一步发挥北京体育大学和地方体育院校的作用,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和进展。
建立干部、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提部队伍文化素质。运动员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加强职业培训。
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体”,加快体育法制建设,逐步调整和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对于体育事业中急需用法律规范和调整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抓紧制定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体育法规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保障体育事业的发展。将体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体育立法工作,加快体育法配套立法步伐,提高立法质量。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参照国际上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抓紧研究制定加强违禁药物管理、规范俱乐部制竞赛等方面的法规。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健全体育执法机构,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搞好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体育法律意识,提高体育工作人员素质,加强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培育高素质的文化法制干部队伍。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与发展经济同样重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要与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同样重要,繁荣体育文化与繁荣其他文化形式同样重要。因此,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繁荣体育事业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努力推动中国体育事业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
[1]曾.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总结讲线]刘鹏.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筹备2008年奥运会为重大契机,大力推动全民健身,抓紧竞技备战,推进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2005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线年冬训动员大会上的讲线年冬训动员大会上的讲线]杨桦. 坚持和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发言论文
[10]李新泰. 思想认识七观――学习十六大以来新思想新观点的体会. 理论动态,2005(5)
[14]曾慧超. 袁岳. 2004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报告. 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05
[1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课题组. 我国社会事业领域科技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 经济研究参考,2005(13)
[2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